+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快评汉师 > 正文

【红笔快评】一支“红笔”书写人文教育初心

时间:2025-02-13 浏览量: 作者:陆玄同

近日,汉江师范学院“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并邀请专家学者以“网络素养教育与叙事表达”为主题召开论坛。红笔网团队这支“红色劲旅”,用十一年时间,在人工智能的信息海洋和算法编制的信息茧房里实现突围。从校报专栏到全国知名的网络素养教育品牌,红笔网的崛起轨迹,恰似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寓言。它用实践证明了,在技术狂欢的时代,唯有带着人文温度的教育,才能在数字原住民心中播撒理性的种子。

“红笔”二字,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杨献珍“用红笔写历史”的精神基因,在互联网时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当传统思政教育遭遇“Z世代”的认知盲区,红笔网创造性地将“杭电叙事表达系”的理论精髓融入课程设计,构建起从故事化表达,到情感化传递,再到思辨性引导的教学路径。这种跨界融合,不是简单的理论嫁接,而是将百年红色基因转化为青年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从“百年百评”到“冬奥快评”,从文字评论到漫评短视频,红笔网始终在寻找主流价值与青年审美的最大公约数。

当技术派沉迷于“AI写网评”的效率竞赛时,红笔网深耕“课堂+田野+云端”的育人模式,带领学生走进竹溪县的山村小学,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温度。这种教育智慧暗合苏格拉底“产婆术”的真谛,也即“知识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正如他们在“乡村振兴故事采写”中创作的"“带露珠的作品”那样,真正的网络素养教育,需要培养青年在数据洪流中保持清醒的能力,在算法茧房中打开认知天窗的勇气。

红笔网与杭电叙事表达系统的战略合作,或可视为网络素养教育进入系统建构新阶段。而《网络评论写作素养》省级思政金课的成功开发,本质上是在搭建数字时代的“认知免疫系统”。这套系统既包含批判性思维的“杀毒软件”,又配备价值判断的“防火墙”,更有叙事表达的“交互界面”。当3名“全国优秀网评员”、2名“百项网络正能量榜样”,从鄂西北山区走向全国,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个体成长,更是一个时代对新型人才的能力期待。

站在AI重塑教育形态的历史节点,红笔网的探索有必要且有意义。技术迭代追不上人性的进化速度,算法优化替代不了心灵的共鸣。当杭电叙事遇见汉江红笔,当红色基因碰撞数字文明,这场始于十一年前的教育实验,验证这样一个道理,也即最好的网络素养教育,永远是那些能让青年在数字迷雾中看见星空、在信息洪流中触摸温度的教育,这或许就是红笔网带来的正向意义,也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陆玄同  知名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