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快评汉师 > 正文

【红笔快评】从“红笔”探高校思政创新路

时间:2025-02-13 浏览量: 作者:陈虎

高校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阵地,如何在网络虚拟天地中筑牢思政教育的坚实壁垒,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汉江师范学院的“红笔网”,以11年的砥砺奋进,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其破圈、聚力、突破的发展历程,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启示。

理念破冰,破圈引航

红笔网的诞生,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教育者对网络思政责任的主动担当。“红笔”之名,传承自杨献珍先生“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的誓言,赋予其红色精神传承的厚重内涵。2014年,面对网络错误言论对年轻人思想的侵蚀,身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的胡文江在学校支持下创建红笔网,聚焦青年“网络原住民”,借网络评论开展思政教育。

创立伊始,红笔网就大胆突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刻板框架,秉持“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的创作理念。在内容构建上,紧密关联时事热点、红色故事、思政理论以及青年成长的实际需求,逐渐形成“短、平、快、暖”的独特文风。这种创新理念,在打破思政教育“高台教化”固有模式上无疑是有益尝试,让思政教育以一种更亲切、易懂的姿态走进青年群体。无论是学校“升本”宣传时的精准助力,还是党的百年华诞“百年百评”策划时的深度解读,亦或是冬奥专栏快评时的及时发声,红笔网都能在关键节点把握人心,引领风向。其影响力从校园逐步辐射至全社会,成功树立起思政教育的崭新标杆。

这启示我们,高校思政教育若想实现破圈发展,必须精准把握时代脉搏,以青年视角出发,运用青年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青年关注的热点话题,引发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从而有效弥合思政教育与青年之间的沟通壁垒。思政教育绝非单纯的知识传输,而是价值观的深度引导与情感的有效共鸣。红笔网的成长,正是源于对这一本质的精准洞察,并将思政教育与青年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其成为青年成长道路上的实用指南。

实践赋能,聚力深耕

红笔网的不凡之处,不仅体现在其内容的广泛影响力,更在于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宛如一块强大的磁石,凝聚起师生的力量。胡文江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训计划后,迅速成立红笔网名师工作室,开办“红笔”名师讲堂,开设《网络评论写作》选修课,构建起一套科学、完善的育人体系,精心培育出一支由20余名师生组成的核心网评作者团队。

在红笔网的培育下,众多师生实现了自我成长与突破。从后勤工作人员陈超,到对写网评缺乏信心的许洁,再到众多成为“红笔”网络评论主笔人的其他师生,大家在红笔网的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在网络评论领域发光发热。11年间,红笔网培育出400余位“草根写手”、3名“全国优秀网评员”、2名“百项网络正能量榜样”。

这充分表明,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理论的单向灌输,更要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培养他们成为思政教育的积极传播者与坚定践行者,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促进的良好教育生态。红笔网的成功,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内容输出的窗口,更是一个育人的实践大课堂。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与行为准则。

融合升级,突破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红笔网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从“评论输出”到“素养赋能”的转型升级。2023年,红笔网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育部网络教育名师程振伟工作室签署战略协议,联合开发《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程,引入“叙事系统理论”,推出短视频、漫评等融媒体作品,该课程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

这种变革顺应了新时代青年对价值判断力和情感共情力的需求。在“AI生成挑战教师权威”的时代背景下,红笔网引导学生保持独立思考;在“乡村振兴故事采写”实践中,通过“课堂+田野+云端”的三维育人模式,让学生深入社会,创作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作品。2024年开展的“红笔红 汉水清 郧阳美”网络作品征集展示活动,进一步推动网络素养教育的广泛普及。

红笔网的突破充分证明,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拥抱新技术、新理论,大胆创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教育领域,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全面素养培育的深刻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始终保持蓬勃的活力与强劲的竞争力。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能力的培养,红笔网通过融合新技术与新理论,将思政教育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使其更加契合新时代青年的发展需求,成功实现了思政教育的转型升级。

展望未来,在AI浪潮汹涌的时代,红笔网正在规划构建“叙事表达+AI技术+社会实践”立体模型,向“创作+育人+研究”方向迈进。这一宏伟蓝图,不仅是红笔网的发展愿景,更为高校思政教育未来的发展充当了探路者。高校思政教育应坚守育人初心,以创新为驱动引擎,以融合为有力手段,在网络思政教育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奋勇前行,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让思政教育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陈虎 长阳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