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快评汉师 > 正文

【红笔网评】躬耕红笔显初心,赓续有我志不渝

时间:2025-02-14 浏览量: 作者:童其君

2月10日,在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1号会议室,一场以“网络素养教育与叙事表达”为主题的论坛引发热烈探讨。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红斌与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共同为“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揭牌,台下掌声雷动。此时,距离红笔网诞生已11年。(2月13日《十堰日报》)

红笔网创立于2014年,至今整整11年!试问:人生有几个11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写的自评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意思是写出来的字,个个都渗透着血,十年来为写此书,所付出的辛苦太不一般了。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红笔网创始人胡文江所付出的辛苦也太不一般了。

胡文江发在荆楚网的一篇题为《红笔网如何聚拢学生、成就学生》所述的“原创文章的可贵就在于这是一个人有个性、有思考,动用自己大脑的一种脑力劳动。其实,充分开发大脑,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幸福,一个人一辈子大脑开发不足,其实是很可悲的”。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有这样一段话:“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其中的“充分开发大脑”和“有学问著述”有共通之处。

其实,“红笔网”自加压力所做事业更兼有一种情怀,这就是愿意担当“聚拢学生的平台”。高等院校如何聚拢学生?这是个问题。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聚拢学生,需要有思考和实践的平台。在营销时代,学生渴望有机会有舞台展示才华。正如莫言所说:“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红笔网把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敞开心扉谈心写成文章,就有这种功效。窥一斑而知全豹,“红笔网”团队逐渐壮大,足见其是如何地接地气、受欢迎的。

红笔网是成就学生的平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摆事实、讲道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红笔网引导学生围绕党的百年华诞、党史学习教育、思政教育等话题写了不少的文章,然后通过互联网推送出去,并在省级媒体上刊发,有的还获得各类奖项。一方面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让同学们有成就感,让读者受教育,可谓用心良苦、功莫大焉。

红笔网是帮助学生的平台。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向何处去?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红笔网的目光可谓独特。他们深知现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特别稀缺的一类人才就是“笔杆子”,遂不遗余力培养有理想、会思考、学理论、懂政策、有逻辑、善思辨的高水平青年“笔杆子”,在破解“难就业”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亟需的人才。

红笔网教会学生撰写网络文章。红笔网“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吃苦,学会创造,学会奉献。提倡在校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当中,至少要在红笔拿一笔稿费,至少能写一手逻辑清晰、表达精确、富有个见的文章。真可谓爱之深、责之切!

乐育英才。汉江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何其幸运,有提携奖赏自己的红笔网,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红笔网的11年可以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11年,就连我这个远在千里的外省作者都深切地感受到了。

同时,我们应该向“红笔网”的创始人学习致敬!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何以红笔?红色精神赓续相传;何以出圈?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何以聚力?一支红笔改变人生;何以突破?从“评论输出”到“素养赋能”;何以未来?在AI浪潮中重塑教育温度。

最大的珍惜,莫过于时不虚度。一支“红笔”打造网络素养教育新高地,红笔网真可谓是“躬耕红笔显初心,赓续有我志不渝”。人民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未来,一个肩膀挑着民族的未来,惟有躬耕不辍,潜心赓续育英才,才能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为强国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童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