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孝感鲁迅高级中学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00后何义灵摩拳擦掌,带来一种新颖的教学设计——将紧跟时事热点的网络评论融入高中思政课堂,变成启迪学生的“思想火花”。这位汉江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汉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年应届毕业生,今年成为一名高中思政课老师。而他这份志向的萌发与生长,离不开一支“红笔”。(9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新颖的教学设计,是师范教育成功的硕果;志向的萌发生长,是思政教育的美丽结晶。从新教师何义灵的摩拳擦掌,我们看到了红笔挥毫网络思政创新实效篇!
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立德树人需要扎实推进。汉江师范学院的胡文江教授敏锐地抓住了网络时评这个载体,顺应时代呼唤,符合学生需求,让思政教育在网络时评道路扬帆启航,让网络思政熠熠生辉,为思政教育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扛起红笔使命担当,打造草根共情的思政教育。浩然正气的事业来源于崇尚伟大的追求。“红笔”之名源自汉师校友,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原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党委书记兼校长杨献珍的名言:“把自己的历史用红笔写到底”,旨在引导师生用手中的“红笔”继承革命先辈遗志,传播社会正能量。2014年,该校思政课教师胡文江牵头创建“红笔网友俱乐部”,以“传播红色文化、激扬青春正气”为核心理念,打造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他自己是网评写作者,他以红笔为阵地,引领学生在网评写作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红笔网坚持“接地气、说人话、致良知”的创作理念,逐渐形成“短、平、快、暖”的文风。一大批带着烟火气的文字,让思政教育从“高台教化”走向“草根共情”,这种草根共情的思政教育,更精准,更有实效。
追求思想蝶变升华,打造多元共赢的网络思政。学生在网络时评的写作实践中,提高了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实现了思想蝶变升华,有了思想境界提升,写作水平提高,社会认知丰盈的多元获得,让网络思政课的综合效益丰盈。一名学生在校广播台微博留言:“我路过图书馆时,听到广播里的时事热点,突然理解了思政课讲的‘小我与大我’。”学生许洁感慨道:“在这里,一支笔能撬动思想,改变人生。”学生何远珂感触颇深,自己学会了如何将个人的思考融入社会的大背景中,用理性的视角看待问题,用温暖的笔触传递正能量。华中师范大学学生杨睿华说:“时评创作培养的不仅是写作能力,更形成了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的自觉。”等等。许多学生从写作网络时评出发,增加了对思政教育的认识深度,自觉提升了思政修养水平,提高了综合素质,更加阳光灿烂地成功走向了自己的人生事业。成功的网络思政效果从来不是单一的,必然是让学生获得综合素养,赢得人生成长的加速度。
创新思政课程建设,打造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径。汉江师范学院的“红笔”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俱乐部到课程建设,红笔挥毫,崭新网路思政课程昂然站起。2019年,胡文江入选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项目,他带领团队成立“红笔网名师工作室”。“汉师红笔”与“杭电叙事”深度合作,联合开发网络评论写作素养课程,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全国首个以网络素养为核心的省级思政金课。《网络评论写作素养》在多个平台上线运行,学生作品也多次荣获全省“网络宣传好作品奖”。该课程依托“红笔”网络素养教育研究中心,把“小时评”融入“大思政”,在探索“互联网+思政”新赛道上形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未来,汉师还将编写网络评论校本教材,谋划开设网络素养教育微专业。网络思政课程建设,昂首阔步。
立德树人贵在实践实效,网络思政重在洗礼心灵。红笔挥毫网络思政实效篇,让学生实现了从思政教育客体向主体的转变,让教师角色由单纯的课程讲述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动员者,让师生站在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同一战壕,共同立场,让思政教育从课堂拓展到社会,从小我蝶变大我,从高大上到高精尖,从远方到身边,从思政素养提升蝶变为综合素养升华,让立德树人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实践实效活动。我们期盼汉江师范学院网络思政的“红笔效应”能够走得更远,更广,能够在更多高校推广实践。
(作者:殷建光 初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