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上午,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竹溪县佛台小学联合在南风剧场开讲“同上一堂迷彩思政课”。大学生与小学生携手,用视频展示、图片讲解、音乐配合、场景再现表演等形式,共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为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搭起生动实践平台。马院党委书记夏金元提到,这是校地深化合作的创新尝试,佛台小学“红话筒”故事团以故事唤起情感共鸣,马院则依托红笔网十年传播正能量的基础,让红色精神在互动中变得可感可知。
这堂课让“思政红”与“迷彩绿”自然交融。小学生用童声讲红色故事,大学生用经历传信仰力量,就连1分钟的家乡代言、一段刚劲的军体拳,都成了价值观传递的载体。它没有刻意营造“高大上”的氛围,却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都在互动中读懂“爱国”“担当”的含义,给出了思政教育“浸润心灵”的实践答案。
这堂课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同频共振。台上《南泥湾》的旋律奏响,台下小学生就轻轻哼唱。“赓续红色血脉”篇章里,佛台小学“红话筒”故事团12名孩子讲《真理的味道》《法兰西的红色传奇》,天真无邪的童音,让身旁的大学生悄悄拿出手机记录;马院学生讲杨献珍、燕若痴等早期校友的求学经历与理想追求时,大学生们在回忆校友事迹中,坚定自己的信仰追求。过去思政课常出现“小学讲小故事、中学讲知识点、大学讲理论”的断层,孩子长大后容易觉得红色故事是小时候听的,而这堂课让大中小学生同处一个课堂,小学生知道红色故事可以讲到大学甚至更远,大学生在小学生身上找回自己的过往,他们明白故事不只是讲讲,更需要传承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一份责任。
迷彩绿的军体拳让“爱国”“担当”入脑入心。这堂课不只有“红色”,更用“迷彩绿”赋予精神内涵以实践感。比如艺术学院退伍大学生集体表演军体拳时,出拳的力度、整齐的步伐,让小学生们自发鼓掌。这种互动不是刻意设计的教育环节,却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过去有些思政课容易把“爱国”“担当”讲成抽象的词,而这堂课里,担当是退伍大学生挺拔的身姿,是学生分享国奖奋斗经历的坚定,是小学生讲家乡美的自豪。当教育从语言传递变成行为示范,价值观培育自然就入脑入心了。
校地合作的模式,更让这堂思政课有了“接地气”的温度。汉江师范学院马院有理论优势和资源积累,红笔网十年传播正能量的经验,能帮小学把红色故事讲得更有深度;佛台小学则更懂孩子的认知习惯,知道用“1分钟代言家乡”这样的小环节,让孩子从熟悉的事物切入理解“家国情怀”。这种合作不是“高校单向输出”,而是互相成就。比如,马院学生在准备课程时,会特意把校友事迹里的专业术语换成孩子能懂的语言,这个过程反而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故事背后的精神;佛台小学的老师则从马院的课程设计里,学到如何把红色教育和孩子的生活结合。
这堂迷彩思政课的价值,还在于它回应了“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核心需求,即不是培养会背理论的人,而是培养有信念、能行动的人。课后,在马院师生的陪同下,佛台小学师生前往生物标本馆、物理演示实验室、卿云美术馆参观,把思政教育延伸到了科学探索与艺术熏陶中。这种从课堂到课外、从认知到行动的延伸,才是铸魂的关键。过去有些思政课结束就意味着“教育完成”,而这堂课却像一颗种子,在孩子心里种下要做有担当的人的念头,在大学生心里强化“要传好红色薪火”的责任。
思政教育不需要复杂的形式,只需要找到能让不同人产生共鸣的载体。这堂迷彩思政课没有华丽的舞台,却用孩子的童真、青年的热情、校地的用心,让“思政红”与“迷彩绿”碰撞出最动人的火花。它证明,当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不再“各管一段”,当红色精神能通过身边人、身边事传递,当爱国情怀能从家乡美、个人奋斗里感知,思政课就能真正成为陪伴成长的“必修课”。
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同上一堂课”,让不同年龄的人在互动中传承精神,让“思政红”照亮每一段成长路,让“迷彩绿”培育每一份担当志。
(作者:黄鹤权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