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师的过去需要你们去了解,汉师的现在需要你们去珍惜,汉师的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11月12日晚,汉师党委常委、副校长吴红斌为2025级新生讲授的专题思政课,让崇文楼报告厅座无虚席。
这堂以校史为基、精神为魂的课程,没有空泛说教,却让“汉师自信”走进新生心里。在不少高校思政课仍受“内容枯燥”诟病的当下,汉师的这堂入门课,给出了思政教育落地生根的生动答案。
思政课要打动人,首先得有“根”。汉师这堂课的巧思,就在于把120余年的师范办学历程变成了最鲜活的教材。从建校初心到发展变迁,从办学成果到与十堰城的共生共荣,那些具体的故事比抽象的道理更有说服力。新生们听到的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自己学校走过的路,是前辈师长用青春铺就的轨迹。这种与自身紧密相关的联结,让“校史自信”不再是口号,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归属感。
精神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概念灌输,而是要让师生成为精神的共鸣者和传承者。汉师把校训和校史揉进一个个真实案例里,八字校训的内涵藏在优秀校友的奋斗故事中,“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体现在学校克服困难的历程里。这种讲解方式,让精神从展板上走下来,走进新生的成长语境里。如同北京科技大学提炼“钢铁精神”培育学子模式,汉师也在用自身积淀的精神内核,为新生铸魂打底。
对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扎根校园的精神锚点。这堂课恰好填补了这份需求,告诉新生学校的过去值得骄傲,现在需要珍惜,未来等着创造。当新生明白自己是百年校史的延续者,是汉师精神的传承者,自然会生出责任与动力。这种从身份认同到精神认同的转化,正是思政教育最该实现的效果。
这堂课的成功,更指向一种思政教育的创新逻辑:与其在课堂上堆砌理论,不如挖掘身边的精神富矿。高校的历史积淀、办学特色、地域联结,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汉师的实践证明,当思政课接上学校的“地气”,接上学生的“心气”,就能摆脱枯燥标签,成为滋养精神的养分。正如学校分党委书记所说,这堂课的价值在于让思想养分真正入脑入心,转化为爱校荣校的实际行动。
新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需要更多这样有温度、有根基的探索。让校史说话,让精神传扬,才能让青年学子在成长路上找到精神坐标。汉师的这堂新生课,不仅为新生播下了自信的种子,更给所有高校提了个醒:好的思政课,从来都扎根在自己的土壤里。
(作者:黄鹤权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