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也怕热,喷水冲冲凉,品质会更好。”在郧西县店子镇小坝河村香菇基地内,村民们正在给菌棒喷水。菌棒上,一簇簇、一片片的香菇饱满圆润,长势喜人。近年来,十堰依托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的“中国好水”和得天独厚的“珍稀菌类”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产业。2023年,全市食用菌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6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300元,食用菌综合品牌价值跻身全国20强。(8月19日新华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文中强调,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十堰“一朵菇”激活乡村振兴大“蘑”力,让“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奔腾,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力量。
让“土”发挥资源优势。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必然孕育出资源优势。十堰林地面积全省第一,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全省第二,菌棒原料丰富,还有“中国好水”的加持,食用菌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十堰市委、市政府将食用菌作为全市6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之首,全市年产300万棒以上的规模食用菌基地5个、100万棒以上的基地10个。2023年,累计完成食用菌制棒2.5亿棒(袋),产量(鲜重)28.7万吨。香菇种植规模位居湖北省第二,羊肚菌种植规模位居湖北省第一,成为全国食用菌黄金产区。在十堰,香菇种植大棚已成很多乡村“标配”。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十堰香菇甲天下。
让“特”打造出独特实力。打造全链条特色产能品,形成独特竞争实力。2022年8月,十堰市率先在全国成立食用菌产业联盟,食用菌产业链81艘“小舢板”正式抱团成为“大航母”,食用菌产业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联农带农模式,因地制宜推行香菇春夏秋“三季6:3:1”种植模式;形成“周年生产、全年上市”生产局面。十堰还在食用菌深加工上做起文章,逐步向酱、饼、罐头、多糖提取等精深领域挺进。从生产到加工,从国内到国外,“特”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让“产”融入现代化营销战略。土特产要在“产”上融入现代化产业,与时俱进。按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双轮驱动模式,规划培育高品质、高品位、有口碑的食用菌金字招牌,持续擦亮“武当山珍”区域公用品牌;2023年发布的“中国食用菌产业区域品牌价值评价榜单”显示,十堰市食用菌品牌综合价值48.96亿元,位列全国20强;出台食用菌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力争到2025年实现食用菌年制棒3亿袋,综合产值170亿元,向全省第一发起冲刺;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经济战略,通过“入汉—进京—供港—出口”,让“山里货”享誉全球。立足脚下,放眼全国,奔赴世界,让“产”在现代化营销战略中闪光,融入世界市场大循环。
“蘑”力释放,“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奔腾。20日-22日,中国食用菌供应链建设暨“武当山珍”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会在十堰举行,来自全国的院士、专家们将围绕如何唱响“武当山珍”品牌出谋划策,助力十堰经济发展。我们坚信,十堰“土特产”高质量发展奔腾乐章必然更嘹亮。
(红笔:殷建光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