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暖评十堰 > 正文

【红笔网评】一泓清水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群众力量

时间:2025-08-14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不仅是一份温暖的关怀,更是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群众力量的深刻肯定。总书记在信中特别强调要"弘扬志愿服务精神",这一指示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必须依靠最广大人民的自觉参与和持久奉献。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改写中国水资源分布格局的国家工程,其成败不仅取决于工程技术,更系于水源保护的群众基础。丹江口水库水质能够常年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背后是86万名环保志愿者日复一日的坚守。这些"小水滴"志愿者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政府主导模式,正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新格局。十堰市2000多支志愿服务队的实践表明,当环保意识真正深入人心时,320万市民都能自发成为"守井人",这种全民环保的磅礴力量,正是中国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志愿服务精神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发扬光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小水滴"志愿者们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守水行动,正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具体实践。汉江师范学院大学生们的热情参与,更彰显了这种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与发扬。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使得生态环境保护从政策要求逐渐转化为公民自觉,从外在约束内化为道德追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文化。

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丹江口库区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走群众路线。十堰市2489条河流、525座水库得到精心呵护的经验表明,只有构建起全民参与的环保志愿服务体系,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持久改善。这种群众性环保实践,不仅有效补充了政府监管力量,更在社会层面培育了深厚的生态文化土壤,使环保理念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丹江口到整个南水北调沿线,环保志愿服务的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总书记回信中寄予的殷切期望,必将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当亿万中国人都在各自岗位上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时,"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就不仅是一个美好愿景,而将成为生动的现实。这种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正是中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领域的精彩呈现。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