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暖评十堰 > 正文

【红笔暖评】以拐杖丈量青春,身残志坚点亮爱意荣光

时间:2025-09-01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近日,湖北十堰车城高中高一新生军训中,一位靠拐杖行走的“拐杖男孩”章志霖感动了无数人。先天残疾的他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坚持全程参与军训。他说:“老师和同学们都鼓励我,让我坚持了下来。”而他的同班同学则表示,因为章志霖,班级变得更加团结友爱。这则温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少年的自强赞歌,更是一堂关于“爱出者爱返”的生动公开课,深刻揭示了包容性教育的巨大力量。

章志霖的坚持本身已足够令人动容,但真正让这份坚持开花结果的,是围绕在他周围的那片“教育沃土”。试想,若学校出于“安全”或“便利”的考虑,简单地免除他的军训,虽合乎常情,却可能无形中传递出“区别对待”的信号。难能可贵的是,车城高中的老师们选择了另一条更艰难却更有价值的路——鼓励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与。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包容性教育的真谛:它不是要求所有人做到同一标准,而是创造一种“每一个人都属于这里,每一个人都能参与”的氛围。这种接纳,给予了章志霖最为珍贵的平等和尊严。

这种包容,迅速在同龄人中激荡起善意的涟漪。同学们的鼓励并非居高临下的怜悯,而是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支持。正是在这种“我们一起完成”的氛围中,奇迹发生了:章志霖的意志鼓舞了同学,而同学的友爱又支撑了他的坚持。他并非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建设者——他的存在,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集体中最美好的部分,激发了所有人心中的团队精神和善良本性。正如其同学所言,班级因他而“更加团结友爱”。这便是“爱出者爱返”的完美诠释:你付出的善意与鼓励,最终会转化为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回馈给每一个人。

这则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它重新定义了教育的核心目标。教育的使命,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人格的塑造和共同体意识的培养。章志霖和他的同学们在军训这“开学第一课”上,学到的远比队列动作更加深刻。他们共同学习了如何面对差异、如何相互扶持、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前进。这堂课上,没有说教,只有实践;没有标签,只有一个个具体的人。老师们的包容和引导,同学们自发形成的支持网络,共同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美好社会模型。

“拐杖男孩”的故事,是一个始于个人坚韧,终于集体共贏的温暖叙事。它让我们看到,当教育充满了包容与爱,它所能激发的能量是何等巨大。这份爱,从师长和同学那里流向章志霖,最终又从他那里,以一种更强大的凝聚力流回整个集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所高中里的师生,用他们的行动为我们演绎了这句古语最美的样子,也为我们思考何为好的教育、何为健康的集体,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