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暖评十堰 > 正文

【红笔网评】从“60分钟”到“10分钟”,十堰交通蝶变背后的民生温度

时间:2025-09-24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9月12日,从十堰东站出发,车辆转入一条崭新的沥青路,经过桥梁和隧道,仅10分钟就到市内,这就是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十堰市五衢大道。它也因连接福银高速十堰西收费站和十堰东站,被称作双高路。双向六车道车来车往,路的尽头是繁华的商业圈。“以前去高铁站,最担心的就是市内堵车误点,现在双高路通车,让我可以掐着点出门,幸福感爆棚。”市民周宏说。(9月24日《湖北日报》)

当十堰市民周宏沿着双高路,从高铁站10分钟直达市区,不再为堵车误点焦虑时,这条耗资6亿多元的“快速通道”,早已超越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属性。它不仅是缩短通行时间的“物理纽带”,更是十堰以“10分钟交通圈”撬动民生幸福、产业升级与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支点”。从跨区域的双高路到乡村的百龙潭隧道,十堰用一条条畅通的道路,书写着民生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10分钟”的背后,是民生福祉的精准落地。交通的便利度,直接关系着群众的日常幸福感。过去,十堰市民去高铁站需绕行城区,60分钟的路程里藏着无数“赶时间”的焦虑;蔡家村村民进城要在山里绕40分钟,山路弯弯里装着“出行难”的无奈。而如今,双高路将跨区域通行缩至10分钟,百龙潭隧道让村民进城时间砍去四分之三——这种“掐点出门”的底气,正是最实在的民生改善。十堰的交通建设没有只盯着“大动脉”,更关注“毛细血管”:无论是串联7大节点的双高路,还是山村深处的隧道,都瞄准群众“急难愁盼”,用“精准打通堵点”的思路,让每一条路都修到群众心坎上,让“出行便利”从期待变成日常。

“10分钟交通圈”,是激活产业发展的“加速器”。交通不仅关乎民生,更决定着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双高路像一根“金线”,将城西汽车零部件产业带、北部农产品流通枢纽与武当山—丹江口文旅区串联成网:城西产业园到高铁站运输时间缩至15分钟,到高速入口仅需8分钟,运输效率提升50%以上——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提速,能更快速对接外部市场;对文旅产业来说,便捷的交通能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武当山、丹江口,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农村而言,百龙潭隧道通车后开通的公交车,将为蔡家村的田园综合体带来更多人气,让农产品出村、游客进村更顺畅。一条路激活一条产业链,一个交通圈撑起一片发展空间,十堰用交通建设为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从“跨江大桥”到“山村隧道”,彰显城市发展的“均衡思维”。 十堰的“10分钟交通圈”,最动人的不是单一工程的“宏大”,而是兼顾城区与乡村、发展与民生的“均衡”。双高路攻克隧道围岩、高边坡施工等技术难题,服务城区跨区域交通与产业发展;百龙潭隧道投入千余万元,解决山村“绕行之苦”,助力乡村振兴。这种“不重城轻乡、不重快轻慢”的布局,让交通建设既支撑城市能级跃升,又温暖乡村角落。正如张湾区计划打通4条断头路的规划,十堰的“10分钟”不是少数人的便利,而是覆盖城乡的普惠,让城市与乡村在交通网络中实现“同频共振”。

一条路的蝶变,折射一座城的进步。十堰“10分钟交通圈”的建设,没有停留在“修桥铺路”的表层,而是以“民生为基、发展为要”的思路,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连接幸福与希望的纽带。它证明,交通建设的价值,不仅在于“速度”的提升,更在于“温度”的传递——当群众能“掐点出门”,企业能“降本增效”,乡村能“接轨市场”,这条路便真正成为了推动城市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路”。

(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