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网评湖北 > 正文

【省社科联网评大赛·好故事⑨】针尖上的守艺人

时间:2024-01-22 浏览量: 作者:

“老头子啊,下午就给我买个锅盔吃吧,简单点”,“好的好的”。张先松接到在医院住院的老伴打来的电话后,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画笔。他坐在沙市中山公园的《荆楚汉绣传承园》里已有几个小时了。

元月8日下午五点,隆冬时节,寒气逼人。斜阳从窗户外照射进来,映衬着张老先生黝黑且布满皱纹的脸庞,鹅黄色的毛衣,外套低廉的羽绒服,但他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是83岁的人。此刻,他拿笔的手颤抖了,眼里泪水打转。他说“不行不行,我得走了,老伴在医院等急了。”

他挺忙的。既筹备工作室作品集出版,又在公益学堂上课,还要带学徒,传承针尖上的艺术,近日更是医院工作室两头奔跑。

汉绣是流传在湖北武汉,沙市,洪湖一带的刺绣。中国除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这四大名绣之外,还有一些区域的刺绣也很有名气,在中国刺绣园占有一席之地,汉绣便是其中之一。汉绣2008年入选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张先松是省级传承人,是荆州市唯一传承人。

张先松先生1941年出生在沙市,1952年在长江边捡到一枚炸弹误以为是玩具,后炸弹爆炸,将他右手四个指头炸断,从此留下残疾。老先生住在沙市丝线街,这里是过去沙市很繁华的地方,商贾云集,车水马龙。丝织针绣店,文房四宝,演出行头道具,书苑美展鳞次栉比,张先生耳濡目染,从小就喜欢上了美术,成为学校的美术骨干。由于家贫,母亲接了一些手工活,张先松也帮助母亲干活,打毛衣,编手工,说来也巧,一些作品被送到文化馆展览,还补贴了家用。后来进了沙市绣品厂,拜湖北知名汉绣大师为师,苦心磨练,用残缺的右手和左手学刺绣,学美术,学设计,渐渐出道成名。

刺绣又称针绣和丝绣,是我国十大国粹之一,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远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古代丝绸之路上,刺绣和蚕丝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成为和瓷器一样的中华文明的又一张名片。

刺绣是华夏儿女智慧和审美的艺术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绣技法复杂,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和东方之美。而汉绣又别具一格,在配色方面用色大胆且浓艳,尤其喜好红黑两种颜色,这与楚文化中楚人崇尚红黑两色有关。楚人对这两种颜色含有敬畏之情。

张先松喜欢画龙,凤,麒麟,这与他生长在楚文化的发源地荆州沙市有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沙市人结婚,必配沙市产的三大样,床单,水瓶和绣花枕头。几十年来,他的笔下和针下,龙和凤几乎成为他创作的主体和汉绣的绝大部分。他娴熟掌握铺,平,压,织,扣等40多种技法,毛笔,粉笔,铅笔运用自如,1980年设计了《汉绣九龙屏》。《龙腾盛世》《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百鸟朝凤》《盛世麒麟》《凤鸣楚天》《九龙奋进》等一批精品在刺绣界引起极大反响。张先生成为中国第一届工美行业艺术大师,首届中国刺绣艺术家,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2017年,张先松当选“感动荆州人物”,市长为其颁奖。

由手艺人变守艺人,张先松始终坚守阵地,不忘传承初心。抢救汉绣这一重要的“绣种”,分秒必争,设计、编撰、绘制汉绣稿图,他不遗余力。他着急啊,已经八十多岁了,汉绣的传承是当务之急。刺绣是门手工活,时间长,工序多,需长久的细心,耐得住寂寞。

这些年,张先松招收了一些学生,有的看到这么辛苦,很长时间才能出成果,干不了几天就走了。好在有一批学生坚持了下来,并开始崭露头角,廖伶俐的汉绣作品《麒麟吐书》等在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受到专家和业内人士称赞。2014年,张老先生在沙市中山公园创办了《荆楚汉绣传承园》,招收学生传授技艺。不仅如此,他还在社区举办汉绣培训班,普及刺绣知识,推广中华文化,已举办六期,培训了180人。因自己住的较远,他索性搬到中山公园的一间小房子住下,便于随时教学生刺绣,设计,教学生汉绣历史。

“没有对汉绣的情感,很难入门,没有献身精神,很难坚持。”张先松老先生说这句话的时候,脸胀得通红,腮帮紧咬,看得出,他从骨子里热爱汉绣,对传承汉绣文化倾住了全部心血,也寄予了无限希望。一辈子的坚守,只为将这一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他们都老了,老态龙钟,由于年龄,精力,时间,市场等因素,需要年轻人来传承汉绣,推广汉绣。浩瀚中华文明宝库,是由每一个区域的文化元素和代表项目所组成的,是由一代代默默奉献的守艺人来传承的。

夕阳西下,张先松老先生走在回家的路上,虽步履蹒跚,但走得很坚定,很从容,也很自信。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罗星航(荆州市沙市区文联名誉主席,沙市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