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网评湖北 > 正文

【省社科联第二届网评大赛①】东湖评论:增强理论“马力” 嘹亮社科强音

时间:2025-02-11 浏览量: 作者:冯靖炜

从先秦时在百家争鸣中构筑起中国最早的哲学体系,到宋明理学辉煌发展中造就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思想的巨大飞跃,再到一百多年前,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著名的“问题”和“主义”之争中,先贤为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指明了道路。千百年来,前人留下了大量饱含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的鸿篇巨制,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遵循。历史经验启迪我们,每当时代处于决定性和攻坚期的重大关头,社科作用就会更加凸显,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这个“风向标”和“助推器”,它如同一颗明珠,散发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灿烂光辉。

在问题研究中动真碰硬。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国近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思想之所以能成为武器,是因其能推动彻底解决家国兴亡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层出不穷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些“真问题”是事关群众利益、直面社会矛盾、影响国家发展的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众多专家学者,以问题导向推动实现了“两弹一星”成功研发、港澳回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希望中国社会学研究者不仅要进一步了解和把握社会理论的传统与脉络、研究与分析的方法论,还要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生活实际,保持发现真问题、提出新范式的“文化自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如何发现“真问题”是考验社科学者水平和勇气的标尺,应当扪心自问,发现什么问题才是“真问题”?“真问题”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对于“真问题”的层次和深度是否敢于“亮剑”……近年来,诸如假刊牟利、增刊泛滥、买卖版面的学术乱象时有发生,一些研究则“变味了”,为了研究问题而研究问题,而非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问题。当刊发和评奖成为学术研究的导向,学风开始浮躁,乱象滋生。面对这些问题,国家于2025年1月1日出台全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高校学生无论是倾向于理论研究,还是热衷在实践中锻炼技能,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位路径,这一新的变化将助推学术领域培养出更多新的优秀成果和人才。

在理论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为什么人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问题,也是社科研究工作的终极价值导向。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才能走好社科群众路线,实现社科理论创新,永葆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以要主动融入和贴近群众生活,主动回应当下技术创新、百姓关切和社会变革,积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方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支撑。有人说理论学术高高在上、晦涩难懂,若只能囿于一方天地,那就像冰心老师说的“墙角的花孤芳自赏”。费孝通作为社科泰斗级大师,他的作品关怀着广袤的农村山野,坚持深入各地农村开展田野调查,并自嘲“人家是少壮东南走,我是老马西北行。哪儿穷,就到哪里去,越是穷的地方越是要去。”正是通过他跋山涉水地实地考察和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乡土中国》《生育制度》等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社科著作。近年来,清华、复旦等高校相继推出文史哲学科网络公开课,浏览量动辄突破千万并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诞生了如武大苏德超、华东师范刘擎等一批“网红”教授,原来理论知识短视频还能“捂热”冷门课,打破了人们固有认知中“独坐书斋,闭门论道”“艰涩高深,凡人勿近”的印象。理论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具有生命力的,当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并受到年轻人追捧和喜爱,更加说明当下的社科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是在形式和方法上需要创新罢了。朱有勇院士曾说:“我们习惯了把论文写在纸上、发表在刊物上,现在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一家家农民富起来、一个个村寨脱贫!”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就是要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这就是解决“为什么人”问题最生动的实践。

在把握时代脉搏中发思想先声。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想作为时代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为思想诞生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空间,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在进步的同时,深深铭刻下时代的印记。在历史的发展中,如何带领国家和民族稳步向前,取决于当下的时代思想在实现自我革命、自我生成、自我开拓中能走多深、多彻底。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敢于立时代潮头、通古今之变、发思想先声,才能担历史使命、谋民族复兴,要将自己的学术成果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汇聚时代思想中先进、优秀的元素,在社科工作体系的推动下,统筹协调,发挥引领时代、谋划未来的作用。思想因时代而兴,理论为国家而强。如今,新时代的社科人拥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优越的条件,需心怀“国之大者”,将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幸福安康、社会长治久安的大事作为社科工作的首要职责使命,一方面要对一系列新做法、新成就进行总结和提升,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对发展产生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创造良好的发展舆论环境。做好这两方面必然要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建言献策发思想先声。

任何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必定是其哲学社会科学获得大发展的时代。当前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和伟大而独特的实践,随之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给理论创新、话语创新和学术繁荣提供了无比广阔的舞台和源源不竭的动力。当前,我们的制度、发展、文化等优势正在转变为理论和话语优势,越来越多的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亮相国际。从“看见社科力量”到“发思想先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社科工作者当以人为本、动真碰硬、勇立潮头,不断增强理论“马力”,让社科先声嘹亮五湖四海、神州大地。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冯靖炜(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