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震惊世界;2021年,同样在云梦,战国简牍类文物“中华第一长文觚”在云梦另一处——郑家湖墓地被发现。在这座小小的县城里,陆续发掘的简牍,总在不断给我们惊喜。是谁,化腐朽为神奇,将这厚重的历史画卷一一展开?又是谁,让简牍背后的故事,得以绵延接续、代代相传?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111期:简牍焕新,就让人们感受到了千年简牍的历史回响。
文物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识,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在中华大地上,分布着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文物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提升文物保护水平提出更高要求。2024年11月4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就明确强调,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简牍焕新,感受千年简牍的历史回响。简牍是中国古代书写用的竹简和木片,是纸发明前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不仅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信息,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说文解字》有载:“简,从竹,间声”“牍,书版也,从片”。近年来,简牍考古发现不断刷新纪录。为了让简牍被更多人所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2022年,孝感市云梦县专门成立秦简艺术研究中心,并开设了秦简书法课堂。而今通过《是这个理》,就有助于让更多人了解云梦和睡虎地秦简,并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在信息大爆炸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黏性与深度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热播理论故事栏目《是这个理》,就以社科专家讲故事为基本定位,首创“社科专家下基层,田间地头释理论”的表现形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契机。这也启示着我们,在信息碎片化的语境下,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等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和体验提供新的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简牍凭独特魅力传承中华文明,就为多彩厚重的长江文化增添一抹亮色。事实上,诸如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堪为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蕴含着民族的情感、信仰和价值观。接下来,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找到展现文化内涵的时代符号,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红笔:林溪 编辑:宁云平 责编: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