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腹地,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村,一片橘园边,彭家沟小学校长彭玉生正带着10多名孩子上一堂以“‘红领巾’争当守水护水小卫士”为主题的“无边界课程”。这样的课程可亲、可感,形象、立体,看得见,摸得着,能够从身边到远方,从微小到博大。
先进的教学理念,让教育走向更广阔的空间,更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特色奔跑。“无边界课程”是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时空限制、整合多元资源的新型课程模式,打破时空、学科、场域等界限,强调“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泛在学习方式,利用校内外资源(如博物馆、社区、自然场景)构建开放的学习生态,促进教育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无边界课程”更能培育“有作为学生”。
“无边界课程”能够帮助教师找到更广泛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更利于教育潜能的释放。“农村有广阔的天地,丰富的资源。山间田野、果园稻田是我们的课堂,风霜雨露、花鸟虫草是我们的学习素材。”彭玉生始终秉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自然即教材”的教育理念,坚持“无边界课程”的教学方式。他把科学课题搬到了雨后的山坡、夜晚的操场、农民的田地里,孩子们会在橘树下研究植物的生长,站在池塘里体验浮力的存在,在山间田野开展认野菜、找草药、看虫子等活动。教育课堂生动鲜活,教师教学活色生香,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无边界课程”打造的这种开放性课堂,让教师教育智慧闪光,引领实效。
作为学生,自然愿意学习身边的知识,乐于参与生活的探索,因为在这些活学活用中,能够感悟知识的价值,能够看到思想的闪光,能够体悟精神的美好。在山野,学生的眼睛自由驰骋;在操场,学生的精神尽情昂扬;在开放的教学大视野里,学生的思想快乐奔放,情感舒畅。这群原本比较腼腆、不够自信的留守儿童,通过走出教室、走向自然和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逐渐变得阳光自信、开朗活泼。“无边界课程” 让学生的学习、探索,笑声朗朗,思想歌唱,生命蝶变,素养升华,性格坚强,茁壮成长。
优秀的校长,不仅自己是优秀的教师,践行先进教育理念,而且要普及推广,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无边界课程”的理念逐渐推广到了其他学科:孩子们跟着语文老师走进田野,写下关于蝴蝶、麦田的小诗;跟着数学老师从山这边跑到那边,感受行程往返问题;跟着美术老师走进大自然,画一画丰收的金丝皇菊……学校还组织孩子们前往丹江口大坝等地,现场探寻科学的奥秘。这种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是开放的、活泼的、灵动的,是能够主动学习,探索进取,创新奔腾的学生。更多库区孩子的命运,在悄然发生改变,这些年来,彭玉生教过的学生中已有180多人考上大学,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无边界课程”培育“有作为学生”。教育者的守望是助力更多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期盼,让教育在生活开花,让成长在自然中茁壮的“无边界课程”能更好地普及和推广;我们也期盼,出现更多的彭玉生们,带领学生在广阔的生活、自然课堂中汲取知识的滋养,沐浴真理的清风,让学生能够快乐成长。
(红笔:殷建光 编辑:宁云平 责编: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