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京港高铁的列车呼啸着驶入黄梅东站,这片曾因“出行艰难”而藏于深闺的老区,正以“两小时直达武汉”的速度拥抱世界。铁轨延伸之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联通,更是发展动能的重构——黄梅用“铁路+”的创新实践,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让老区大地既见“稻花香”又闻“黄梅韵”,书写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铁路的通达,为黄梅打开了“流量变增量”的转换通道。从昔日“过境县”到如今“交通枢纽点”,高铁网络如毛细血管般接入国家交通中枢,带来的不仅是“早上武汉喝咖啡,中午黄梅赏黄梅戏”的生活图景,更重构了区域经济地理版图。问梅村的灯火之所以能与五祖寺的禅意交相辉映,背后是高铁输送的4万人次月均客流;袁夫稻田的火车餐厅之所以座无虚席,依托的是“一小时生活圈”辐射的消费群体。数据最有说服力:黄黄高铁开通后预计年增游客30%,今年春节8天接待游客81万人次——铁轨正在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老区从“过客之地”变为“目的地”。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铁路激活了黄梅的“精神富矿”与“文化基因”。在红十五军诞生地,革命旧址的青砖黛瓦间,大别山精神不再是历史叙事,而是转化为“红色旅游”线路上的研学热潮;在问梅村的戏台上,黄梅戏的婉转唱腔与非遗挑花的指尖技艺相遇,借助高铁带来的游客流量,成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符号。这种转化并非偶然:黄梅既守护“红十五军火种”的精神根脉,又通过文旅融合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既传承黄梅戏的经典韵味,又用直播、文创等新形式让传统艺术“潮起来”。当文化资源与铁路客流碰撞,老区的“精神标识”便有了当代价值的表达载体。
铁路引擎的轰鸣,更在田野间催生出“农文旅融合”的振兴图景。袁夫稻田的蜕变颇具代表性:这里既有“稻穗压弯枝头”的农耕本味,又有火车餐厅、研学课堂的业态创新,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的同时,还为村民带来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的实惠。这种“稻田里的经济学”,本质是铁路缩短城乡距离后,城市消费需求与乡村生态资源的精准对接。从“单纯种粮”到“卖风景”“传文化”,黄梅用“农业+文旅+科技”的思路,让土地既产粮食也产效益,既守得住乡愁也引得来发展。
铁轨所至,不仅是空间的延伸,更是发展理念的革新。黄梅的实践证明:交通枢纽的价值,在于让“远方”成为“常来”,让“流量”沉淀为“留量”;老区振兴的关键,在于让红色精神成为发展动能,让文化遗产变为发展资本。如今的黄梅,高铁站台的熙攘人群与问梅村的戏韵、袁夫稻田的稻香、红十五军旧址的初心相互交织,共同奏响“强县富民”的协奏曲。
从“出行艰难”到“宾客盈门”,从“过境停留”到“深度体验”,铁轨铺就的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快车道”,更是老区奔向未来的“希望之路”。可以期待,随着“铁路+”效应持续释放,黄梅必将在稻田间收获更多丰收喜悦,在戏台上唱响更多文化新声,让大别山精神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关育兵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