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网评湖北 > 正文

【红笔网评】大河汇聚武汉,对话共谋发展

时间:2025-09-24 浏览量: 作者:谭聪

金秋时节,武汉即将迎来一场跨越国界的智慧盛宴。9月25日至27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大河对话”将在这座百湖之市举行。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余位国际学者与国内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大河文明——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务实合作。这已是武汉第三次举办此项国际会议,本届活动在延续往届经验的基础上,呈现出三个鲜明特点,进一步彰显武汉在大河文明对话中的独特地位与担当。

参与广度深度双拓展,构建流域治理全球对话新平台。与往届相比,本届“大河对话”国际参与度显著提升。参与国家覆盖亚、欧、非各大洲,包括巴基斯坦、法国、意大利、埃及等代表性大河国家,学者背景多元、领域广泛,推动对话从技术交流向文明互鉴升华,真正体现了“全球水事全球议”的共商精神。如此广泛的国际参与意义深远。一方面,不同大河各具特色——尼罗河的历史积淀、塞纳河的流域管理、印度河的多元文化,都为长江治理提供了案例参照。另一方面,全球水危机日益严峻,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通过“大河对话”这一平台,各国得以分享经验教训、凝聚集体智慧。正如联合国水机制报告所指,到2030年全球缺水率可能高达40%,唯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避免水危机全面爆发。本届“大河对话”正是这种国际合作精神的生动体现。

跨学科交融创新解决方案,探索复杂水问题系统治理新路径。本届活动汇聚生态、水利、历史、经济等多领域专家,两场平行论坛分别聚焦“数智时代大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大河文明表达”,高级别圆桌会议则围绕大河文明生态保护的成功案例展开交流。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探讨,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寻求系统治理的最佳方案。这种跨学科交融,正是应对当代水治理挑战的关键。水问题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复杂系统性课题。数字技术为流域管理提供工具支撑,文化视角为水治理注入人文精神,生态理念为可持续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武汉作为大学之城、科教重镇,具备天然的知识整合优势,通过“大河对话”平台,推动水治理从单一路径向系统思维转变,从技术主导向人文科技融合演进,这一创新尝试对全球大河治理都具有示范意义。

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中国智慧,提供大河治理现代化新样本。本届“大河对话”主动融入并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体现了地方实践与国家战略的深度契合。开幕式上将发布的智库研究成果《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展示与世界意义》,既是我国治水经验的集中展示,亦是可供世界借鉴的中国方案。中国在大河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从古代的都江堰、大禹治水传说,到当代的三峡工程、长江保护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河治理体系。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注重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这些理念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现代化路径。通过“大河对话”这一平台,中国不仅分享了自己的成功实践,同时也推动中国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全球水治理。

大河汤汤,文明绵长。2025“大河对话”在武汉举办,通过拓展国际参与、强化学科交融、服务国家战略,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活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金秋时节的大河之约,期待各国嘉宾碰撞思想、分享经验、凝聚共识,共同描绘全球水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水脉相连,命运与共,武汉正成为大河文明对话的枢纽,书写着新时代的“江河传奇”。

( 作者:谭聪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