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临近,每一桌温馨的团圆宴饮,都承载着千家万户对“舌尖上的安全”最朴素的期盼。然而,面对数量庞大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和复杂的产业链条,食品安全不能靠传统“人海战术”式的监管检查,向科技要效能、以智能谋创新,已成为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的必由之路。
江汉区食品溯源码的推广应用,正是数字赋能食品安全监管的生动体现。这枚小小的二维码,让每一件可食用农产品都有了透明的“履历”,从农田到超市货架的全程流向一扫即知。食品溯源码将监管从“大海捞针”变为精准追踪,让消费一目了然,同时也为企业戴上了落实主体责任的“紧箍咒”。这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监管思维的转变,它将监管的触角从终端被动查验,前置到了全链条的监督。不仅能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后精准溯源,更能在平时形成强大威慑,是食品安全构建的一道屏障。
然而,任何技术工具在应用初期都存在局限性。在实践中发现,溯源码的优势目前更多体现在预包装食品和农产品等“物”的流通溯源上。当食品进入餐饮厨房、熟食加工店等“最后一站”的现场制作环节时,溯源码还需要“新帮手”。比如,一块红烧肉在炖煮过程中操作是否真正规范?这种关乎到食品的最终安全,流通领域的溯源码显然不能完成任务,如何保障“最后一站”的安全?“明厨亮灶+AI”的结合,它让监管体系不仅停留于“源头透明”,还向“过程阳光”迈进。
武汉市正推进的“明厨亮灶+AI”工程将后厨从“闲人免进”的隐秘空间,转变为“欢迎监督”的透明场所,并率先在校园食堂这一重点领域稳步推进。配备摄像头,并通过AI对违规操作进行抓取,使食堂后厨的关键操作完全置于监督视野之下。这扇“透明窗口”成功将社会监督监管转化为企业的内生约束力,筑牢了食品安全的基石。该工程补齐过程监管的技术短板,它与溯源码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功能互补、价值统一的“双轮驱动。这种“组合拳”式的科技赋能,是构建现代化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有效途径。
守护食品安全,就是守护民生福祉的底线。立足新发展阶段,推动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关键就在于实现从“优”到“更优”的跃升。当扫码不仅能提供溯源信息,更能直击后厨现场,科技赋能才能转化为百姓的幸福感。当下,唯有以“久久为功”的韧性,“精益求精”的决心,持续推动科技与监管的深度融合,“双轮驱动”,才能让千家万户的团圆饭吃的更踏“食”。
作者:冯晨(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 编审:乐乐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