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必然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近年来,武汉市江汉区通过“可感知、可参与、可监督”的基层实践,推动民主走入街头巷尾、楼宇园区,真正融入基层治理,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湖北支点建设最鲜明的底色。
“小站点”连通“大民生”,关键在于民主平台“可感知”。近年来,江汉区建成的117个代表联络站,覆盖全部街道和社区,更创新设立楼宇、园区代表之家,推动履职阵地从社区向产业集聚区延伸。为发挥代表的专业优势和作用,按照“就近从便、合理编组”原则,区人大将辖区四级人大代表编组进站,并组建了5个代表专业小组,深入调研多元纠纷化解工作、低空经济创新场景应用、法律服务业集聚先行区建设、道路交通综合治理、住宅老旧电梯更新、汉口历史风貌区江汉片建设和老里份活化利用情况等。这些星罗棋布的“小站点”如同散落在基层治理棋盘上的活子,连通着“民呼我应·代表有约”主题,既深化“邻里夜话”“小区治理月月谈”“家‘常’里短”“满心满意满春”等品牌建设,又通过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领单”、人大“验单”的闭环机制,让每个站点都成为民主实践的神经末梢,织就着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民主网络。
倡导多元“可参与”的民主实践,方能让协商真正落地、让民主切实有效。为共商“十五五”发展新方向,江汉区政协邀请辖区商贸物流业、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60余名企业家代表座谈交流,武商集团、中石化、戴德梁行等企业代表的建言献策,都凝聚着行业智慧与江汉情怀。为进一步完善回收网络体系,江汉区政协搭建“协商在一线”平台,支持政协委员提出重点提案《关于打造社区一站式“循环经济+社会服务”平台试点项目的建议》,创新“宝货郎”资源循环模式,形成“政府供场地、企业来运营”的绿色循环产业经济。在推进公共场所AED科学配置和规范管理方面,区政协以检察建议为抓手,通过双向衔接转化机制,与检察院协同推动263台设备落地并实现急救培训全覆盖。江汉区政协通过协商共治、试点创新与机制转化多维发力,运用“党政点题、政协领题、委员答题”机制,将建议转化为政策,推动区域发展提质增效、社会治理精细精准。
基层立法融民情民意,让人民群众“可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湖北的法治实践为江汉提供了宏观背景。从《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到《府澴河流域保护协同立法》,地方立法始终紧扣发展所需、群众所盼。江汉作为武汉的中心城区,积极参与立法意见征询,将基层声音转化为法规条文,让法治与治理深度融合。江汉区汉兴街道常二社区率先设立全省首个基层备案审查联系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对“红头文件”提意见。这一创新被全国人大推介,成为法治建设的“金名片”。立法联系点、备案审查点与代表联络站功能融合,构建起“收集-研判-交办-反馈”的闭环机制,真正实现了“民意窗”与“连心桥”的双重功能。
心若向民,次第花开。江汉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浸润在代表联络站的家长里短中,流淌于民主协商的真知灼见里,跃动于立法条文的民生温度间。这些烟火表达、智慧建言、温情条文真正化作滋养百姓生活的“活水”,在楼宇巷陌间迎来最鲜活的民主之花,为湖北支点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民主力量。
作者:柳钰凡 (西北湖学社) 编审:乐乐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