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网评湖北 > 正文

【红笔网评】政企携手,破“卷”向新

时间:2025-09-30 浏览量: 作者:张梦芹

9月13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重点强调“进一步规范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包括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督促重点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等等,对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踩下刹车。这不仅是扭转汽车行业价格混战乱象的迫切需要,更是中国汽车从“规模红利”迈向“价值蓝海”进程中,破除产业升级梗阻的关键一步。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却也陷入了惨烈的价格厮杀。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燃油车新车平均降价幅度达6.8%,新能源车更达9.2%,行业利润同比下滑8%,利润率低至4.3%,远低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超八成经销商在价格倒挂的泥沼中苦苦挣扎,某品牌倒挂幅度更是突破15%警戒线,被迫以“割肉”维持生计。上游供应链更是遭连环挤压,某供应商为满足车企“年降10%”要求,甚至在合同签订后仍“被迫”额外降价10元。这场以“价格战”为表象的内卷,正演变为一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对行业生态造成系统性损伤。

当“价格战”异化为残酷的“心理战”,消费者也在这场战争中深受其害。“买的不是车,是理财产品!”一位新能源车主购车仅三月,眼睁睁看着同款车型直降5万元。《2025年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揭示出“价格”内卷的冰冷现实:价格战对购车决策的净刺激效果仅为3.6%,而新技术发布的刺激效果却高10.8%。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纯电车主因补能体验不佳选择“返祖”燃油车——过度降价对产品质量与服务体系造成的隐性伤害已然显现。这种“越卷越不买”的悖论,正在悄然瓦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打破“内卷”僵局,需“有形之手”以“战略”破局。在制度层面,今年6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行,旨在推动实现行业公平竞争和良性循环;7月,《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开始实施,倒逼企业升级,确保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在治理层面,多部委协同强化监管与执法,如工信部通过强化产品一致性抽查,斩断“劣币驱逐良币”的链条;发改委建立技术质量“负面清单”,通报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通过“管价格”“管质量”“管知识产权”等多维治理,为产业转向“质量竞争”清障铺路。

作为“无形之手”的市场主体,企业需主动担责,以创新破局。企业要自觉摒弃“价格内卷”,转向创新驱动、价值创造与开放协作的良性竞争。一方面,要严守公平竞争底线,杜绝低于成本倾销、恶意诋毁、滥用市场地位等行为,主动维护健康市场秩序。另一方面,要聚焦创新价值突围,通过攻坚核心技术(如电池、智能驾驶)、产品体验(如全域智能座舱)、服务生态(如蔚来、理想的用户共创)等多领域多赛道,开辟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价值蓝海。同时,作为头部企业,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发挥示范效应,带头抵制恶性“内卷”,将资源投向三电系统、车规级芯片、智能网联等“卡脖子”领域,主动告别“红海”肉搏,担当作为。

当德国车企为应对中国竞争重组供应链,当通用汽车通过本土化在华逆势增长,我们更需以此次整治为契机,让“价格内卷”退场,让“创新突围”登场。以创新突破定义产业高度,以政企协同拓展发展维度,让中国汽车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驶向属于自己的“蓝海”航程。这既是破解“内卷”困局的必然选择,也是通向汽车强国梦的必由航路。

( 作者:张梦芹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