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汉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语你融通”志愿推普小组的镜头,定格下藏族牧民质朴的笑容——“我家的牦牛品质好”,一声用普通话表达的自信宣告洋溢在脸上;当昌都藏族青年目光坚定地说出“普通话让我敢闯更敢拼”,眼中闪烁的不只是希望,更是通向广阔天地的勇气。这场跨越千里的藏区推普行动,早已超越单纯的语言教学。它是高校学子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实践写就的“行走的思政课”,更是青年力量促进民族交融、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藏区推普行动,不是单向的理论灌输,而是一堂深入社会的“思政课”、一场基于精准需求的“双向奔赴”。志愿小队以“双线联动”模式,将课堂所学付诸实践:一线队员扎根日喀则、那曲等地的幼儿园用“双语小剧场”播撒民族交融的种子;二线宣传者则以镜头为眼、文字为桥,将孩子们举手答语的童真、牧民增收后的喜悦剪成短视频、写成宣传稿,让藏区推普的成果走出高原、触达更多人。这种“线下+线上”的实践,让普通话从“陌生语言”变成幼儿成长的“启蒙钥匙”、青年逐梦的“翅膀”、牧民增收的“新农具”,真正实现了“语言融通”的落地生根。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也成为了增强民族情感、赋能美好生活的桥梁。
过去谈及“大思政课”,不少人会觉得抽象,难以理解。但当队员们见证藏族大学生从“课堂结巴”到“主导社团项目”的蜕变,亲历一句普通话为牧民打开销路的场景,也真切读懂了“语言是桥”的深意——推普推的是交流的便利、发展的机遇;传的是通用的语言、民族的团结。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而言,这趟高原之行,远比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更有冲击力:它让“把青春洒在祖国大地上”不再是口号;让“青年担当”具象为教一句普通话、讲述一个牧民故事的具体行动。
当然,这场实践也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普通话宣传多依赖本地的学校平台,对藏区百姓的触达不足;实践活动结束后,牧民和孩子的学习难以为继。若想让普通话这朵“格桑花”在高原开得更久,还需走好“后半程的路”:搭建线上答疑平台,让队员的帮扶突破时空限制;整理汉藏双语教学手册,为当地留下“带不走的推普资源”;联动西藏本地政务号、教育平台,让普通话真正走入藏民的日常生活,为他们打开一条走出高原的路。
这个夏天的藏区推普,是一堂没有讲台的思政课。青春的价值,在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同行中实现。期待更多学子接过“实践之笔”,把扎根大地的故事写进青春答卷,让语言融通的暖流,持续滋养高原的发展,让青年的担当,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征程中绽放出光芒。
( 作者:徐楚慧 汉江师范学院 思政2401班 初审:乐乐 责编:文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