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第七日的阳光依旧炽烈,但训练场上却多了一抹醒目的红色。那是红十字会的旗帜,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向我们这群身着迷彩服的新生诉说着另一种形式的坚守。
两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带来了人体模型和急救箱。他们不教我们正步,而是教我们如何打开生命的通道。老师的话语朴实无华:“今天学习的不是如何走得更整齐,而是如何在关键时刻为他人多争取一分钟,一秒钟。”
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了解红十字会的基本工作。原来,那些白衣志愿者不仅在灾难现场奔波,也在日常生活中守护着每个人的安全。他们演示如何用绷带包扎伤口,如何制作简易担架,每一个动作都简洁而有效。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实用的技巧;没有夸张的表情,只有专注的眼神。
第八日,我们学习了心肺复苏。当老师将人体模型平放在地时,我突然感到一阵紧张。那不过是一个塑料模型,却仿佛承载着千钧重量。
“确认环境安全,轻拍双肩,在耳边呼唤……”老师的声音平稳而清晰。我们跟着重复每一个步骤,仿佛正在演练的不是急救,而是一首关于生命的庄严诗歌。
当我双膝跪地,手掌交叠,第一次按压那具模型的胸腔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沉重。老师提醒:“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数字是冰冷的,但掌下却仿佛有一颗真实的心脏在跳动。每一次按压都是与死神的拔河,每一次人工呼吸都是向生命倾注希望。
“很多人不敢施救,是因为害怕做错。”老师说,“但最错的是什么都不做。”这句话击中了我。在军训中,我们习惯了服从命令,追求标准动作;而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完美,而是勇气与尝试。
两天的学习短暂却深刻。我依然会踢正步,依然会在烈日下站军姿,但我的手掌记住了另一种触感——不是枪械的冰冷,而是生命的温度;我的眼中看到了另一种红色——不是纯粹的旗帜,而是流动的热血。
夜幕降临时,我望着自己的双手。这双手会握笔写字,会整理内务,从现在起,也具备了守护生命的能力。军训教给我们纪律与坚韧,而红十字急救知识则赋予了我们责任与关怀。这两者如此不同,又如此相通——都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的承诺。
平凡的两天,不平凡的收获。在迷彩服与红十字的交织中,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世界,也更加明白了肩上的重量——不仅是钢枪的重量,更是生命的重量。
(作者:陈章鹏 文学院书法学2501班 编辑:乐言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