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季侯风 > 正文

高常:信息化“高铁”不能遗落5000万留守老人

时间:2020-08-30 浏览量: 作者:高常

最近,笔者的亲戚因突发眼疾到当地县人民医院就医。入院当天,在外地工作的家人来不及赶回,结果尴尬而又辛酸的一幕出现了:老人在医院跑了大半天,却未能做完医生开列的检查。主要障碍在于,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就医的县级医院,对于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面对的却是一台台冷冰的自助机器。在这些老人们眼里,这些看似便捷的操作程序比干农活要难上百倍。

“补短板、强弱项”是中央“六保”“六稳”的应有之义。毋庸置疑,社会保障能力的信息化建设,有如“高铁”一般的神速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可不容忽视的是,当前农村留守老人超5000万,她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身体状况欠佳,一旦面临外出就医等问题时,社会保障领域的信息化却往往成了他们的“拦路虎”,这个群体无疑是信息化“高铁”服务对象中的短板,他们对信息化、现代化的幸福体验至关重要。故此,能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没有真正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所看的并不是木桶上的“长板”有多长,而在于其“短板”是否已经补上。

解决留守老人之于“信息化”社会的各种不适应需要多方发力。有关部门可以在县级医院、车站的服务大厅配置更多的引导员或志愿者,社区可以建立党员干部“结对帮扶”、邻里“守望相助”等有效机制,扶贫单位、村委会可以组织专人进村入户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帮扶”。与此同时,家庭成员、子女平时也 应该“反哺”父母,在节假日团聚的时刻尽量多抽出时间,教会老人一些利用网络购物、出行、就医的常识性技能。只有整个社会多方协同联动,留守老人们在信息化“高铁”上才能享受到真正的便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途上才能欣赏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红笔:高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