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湖北省委宣传部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湖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16场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情况。
南水北调建成通水5年来,累计向北方调水268亿立方米。惠及人口超过1亿,湖北十堰等供水地区也以此为契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行产业升级改造。无论是从政治意义上评判,还是从经济价值角度考量,南水北调无疑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而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是,南水北调画出了一个中国人民精诚团结、共同奋斗的同心圆。从蓝图设计到工程建设,从安全调水到持续护水,北方地区与水源地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劳动中增进了了解,在奋斗中增强了交流、在互惠中彼此感恩,大大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资源、风俗差异明显。翻开历史,各民族间资源互补,相互学习,民族融合一直是历史的主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制度,加速了北方民族文明的发展;文成公主入藏,将冶金、酿酒等技术传入西藏;而汉族也从少数民族受益良多,比如学会了种植大豆、燕麦、石榴等作物,学会了琵琶、二胡、扬琴、箜篌、唢呐等乐器的演奏等等。通过共同的生产与生活,各民族不断发展,才有了现在安定团结、文化多元、民族凝聚力空前加强的美好局面。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干旱,南方雨水充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将毛主席当年视察黄河时提出的“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一江清水奔腾北上,如同一条丝带,将南北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从此,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南北地区互动更加频繁。水源地人民不辱使命,努力当好“护井人”,关停污染企业数千家。大力进行产业改造,确保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
北京、天津、河北等受水区“吃水不忘挖井人”,利用经济、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开展对口协作。比如。北京市从2014年起,每年向十堰市、神农架林区投入财政资金2.5亿元,截至目前共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帮助十堰市、神农架林区实施包括水质保护、民生改善、产业转型等各类项目。两地人民也因水结缘,心心相印。受惠于京堰对口扶持项目,笔者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学习。在京期间,每当得知我们来自十堰,首都人民都会热情地跟我们攀谈:“您是来自十堰的呀,我们喝的水都是您那儿调过来的呢”,言语中满是感激,交往时也自然而然地多了一份热情与亲切。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有过苦难,有过伤痛。然而,地震震不跨我们,洪水冲不倒我们,炮火吓不住我们,全民族相互扶持,和衷共济,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中华民族的崛起,靠的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各族各地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与相互需要中形成的一股足以克服任何困难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必将引领我们迈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红笔:高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