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敬语 > 正文

周靖宇:增添爱与尊重的砝码

时间:2014-05-05 浏览量: 作者:

日前,校党委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以党性促师德,以党风带校风”的主题思想大讨论,探求党性与师德、党风与校风在理论上的内在联系,找寻在群众路线活动中将二者结合起来的途径。讨论认为,党性与师德、党风与校风在理论内涵上高度一致,尤其是前者,不仅明确了党性、师德这二者均以“奉献”为根本要求的统一性,而且道出了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教育本质。爱是教育的前提,尊重是教育的基础,而决定爱与尊重分量的无疑是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务必要让爱与尊重的分量重一些,再重一些。
  我校专家学者曾针对我国高校育人现状指出,当前很多高校把智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唯一价值取向,却忽视了学生这一鲜活的生命个体;只告诉学生不该做什么,却不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做。最终导致的是,学生课堂之外、校园之外的活动淡出了教育者的视野,尤其是学生的行为习惯、社会公德的养成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而缺失。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在不少高校教师的头脑中依然根深蒂固,他们认为教师教好书便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学校的贡献,至于育好人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课堂上部分学生“昏昏欲睡”、“暗送秋波”等行为并不入教师的“法眼”,师生彼此“和谐”地演绎“双簧”的现象屡见不鲜。殊不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无论是脱离了育人的教书,还是丢弃了教书的育人,都不是完整的教育。所谓“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只传授学生“谋事之才”,这是教师的“偏爱”;不教会学生“立世之德”,这便是教师的“偏食”。这样的爱是残缺的,是对学生的不尊重。
  如果说爱与尊重的分量映射在课堂上,体现的是一些教师教学思想的偏颇,那么映射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则是一些高校工作者的工作态度和方法问题。高校的正常运转除了专职教师的日常教学,还需依靠机关、教辅等部门人员的后勤保障,只要学生在校园,就不免会与他们打交道。如果我们都抱着“育人是教书匠的责任”的想法,那么在面对学生工作的处理中,我们会不会存在“横眉冷对”、“相互推诿”、“避而不见”的现象呢?当看到我们的学生因问题难办而求助无门,暗自落泪时,经历过学生时代的我们是否也该反思:我们给予他们的爱是否合格?给予他们的尊重是否足够?
让爱与尊重的分量再重一些,是对从教者的鞭策,更是对受教育者的负责。我们应该努力增加“以生为本”这个教育本质的砝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这个和谐的学习乐园中健康成长。 
(周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