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1-02 浏览量: 作者:姜虎成
有些人以为华丽的词藻和诘屈聱牙的语言表达,就能够显示出他(她)的才华和才情,这是对遣词造句的误读和误解。我写古体诗历来遵循和遵从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和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清新的风格和韵脚的结构(即:“晓、鸟、少”和“光、霜、乡”)。 李商隐,有些诗歌是写得很好的,是具有“朦胧性”的艺术特征。但是,也有很多诗过于写得晦涩难懂和诘屈聱牙。甚至于还不是晦涩难懂和诘屈聱牙的意义上的,而是故作高深的瞎拼凑词句。在词语的表达含义上,还存在严重的语法上的错误。然而,从古迄今,他的这些错误,被他的一些名作掩盖了和缺失了。 再看看近代的,还有当代的大多数的作家和诗人(当然,也包括绝大部分以中国汉语言和文字作为写作性的载体的人群)写的作品,确实忍不可读,都存在着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也就是说:严重地缺失了理性逻辑思维和感性逻辑思维的修养和涵养。我几乎完全地由此推断:凡是具有如此之“写作性特征”的人,他们(她们)的文章肯定写得不好。为什么?因为他们(她们)严重地缺失了理性逻辑思维和感性逻辑思维的修养和涵养。 还有的就是许多人在理性逻辑思维和感性逻辑思维的表达和表现的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严重地存在“的地得”都分不清楚的现状和事实。“的”是用来干什么的?“地”是用来干什么的?“得”是用来干什么的?都存在一片“茫然”的景象。我的答案是:“的”是用来“限制”和“界定”前面所要表达和表现的对象;“地”用来“形容”和“修饰”前面所要表达和表现的对象;“得”是用来“补充”和“强调”后面所要表达和表现的对象(如“打得好”,“好”是“补充”和“强调”“打”的程度和质感)。 有一些专家、学者、教授、作家、诗人们连基本的语文性的常识就缺失了,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她们)设计出好的制度性设计?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她们)写出好的学术性的论文?怎么能够指望他们(她们)创作出好的文学性的作品?有些人的外语(包括英语、法语、俄语、日语等国语言)说得很流利,用得很爽利。可是,对于中国的汉语言和文字,却陌生化了。 连中国语文性的基本常识都“陌生化”了,请问他们(她们)的民族性的“文化自信”从哪里来?依我看:他们(她们)的“文化自信”就是只剩下他们(她们)在名片上排列的所谓“头衔”而已。在过去的和现在的有着博士(博士后)、硕士、学士、本科、大专、中专的学历的人群,几乎一致性地缺少,或缺失了对中国汉语言和文字的基本功的修养和涵养。把“小李飞刀”和“水上漂”的功夫,视为“文采飞扬”和“妙笔生花”的人大有人在。 对于一个关键性的字和词语的外延和内涵都把握不清,怎么去表达和表现要表达和表现的对象、观点、思想?“裤腰带”都没有系紧,就开始奔跑,不“垮裤子”那才怪呢!即便是“露怯”了,他们(她们)也许不会感到“害臊”和“羞赧”。然而,只要是被我看见了,我却会为他们(她们)而感到“害臊”和“羞赧”。这些缺少了,或者缺失了中国语文性的基本常识的乱象,都可能是自己的浮躁的学习的心态造成的。如果把一打人民币放在他们(她们)的手上,绝对不会数错。 所以说,我们在遣词造句的时候,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字斟句酌”的习惯。习惯养成了之后,“梦笔生花”和“笔下生辉”的情景,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平时遣词造句的时候“潇洒”惯了,“得瑟”惯了。这两种“痞气”养成之后,改都无法改。古人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人又云“吟成五个字,用破一生心”;古人还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平时说话可以“稀里哗啦”,也可以“信马由缰”。但是,到了正襟危坐地做起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拿出“月下僧敲门”的功夫,来进行写作性的过程。养成良好的书面性语言的字斟句酌(包括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做到准确)的表达和表现的习惯,它不但能够锻炼表达和表现汉语言和文字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和增强逻辑性的外延和内涵的修养和涵养,还能够培养和增强更鲜明地更准确地更简洁地更完整地去完成一篇文章,以及更好地去体验和感受生活。
(作者系“红笔”特约评论员)
高校网评
重点网评
商网评论
地方网评
校内链接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