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哲人认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古今中外这种惊人的共识让人们意识到养成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养成教育需要引导先行。思想指导行动,养成教育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放在首位,贵在引导。部分学生高中毕业以后,觉得自己终于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了,到了大学就可以放纵自己,随心所欲了。因此,对刚入学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引导,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脱离未成年阶段,主动适应个体社会化,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至关重要。
养成教育需要制度殿后。对大学生的引导是必要的,但这还是远远不够。引导、倡导层面的要求对于自觉性强的学生可以较好地发挥作用,但对于那些自律意识不够者往往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注重发挥引导重要作用的同时,还需要配套的刚性约束。有鉴于此,学校有必要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通过严格的贯彻执行,培养学生“遵规守纪”意识。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行为上的自觉,将制度和规矩变成一种行为惯性。
养成教育贵在持之以恒。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人生而有惰性,对于定力不足的学生而言,惰性更强。因此,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可能是突击教育,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应该是滴水石穿、绳锯木断、耳濡目染、持之以恒的教育,是一种常态化的教育,是着力学生内在潜质提升的教育。养成教育只有常抓不懈,学生才不会松懈,教育才可能取得实效,让学生真正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养成教育重在身正是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传”,都在阐明老师的正面示范作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养成教育中,老师要做学生的表率,从课堂内外行为习惯的细枝末节出发,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老师的正面示范不一定能立马奏效,但反面的示范一定会产生消极的后果。育人者要先育己,作为教师也应当“一日三省吾身”,让养成教育润物细无声。
“养成教育”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只有着力推进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切实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针对性,方能为德育培植根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受益终身,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提供帮助。
(作者系汉江师范学院思政课教师)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