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幸作为观察员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媒体恳谈会,听取了欧阳康院长对国家治理研究院的介绍,发现短短三年间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研究课题15项,到账经费400余万元;研究人员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编辑《国家治理参考》并上报决策建议30余条,出版专著四本,即将出版两本;绿色GDP数据的编撰;每年举办一次国家治理高峰论坛……
这么多成果研究团队包括专兼职研究人员一共才有50余位,身为大学教师的自己不寒而栗,姑且不讨论研究的难度和价值,就数量来讲也不是普通大学老师个体能够独立完成的。现在各大高校纷纷成立智库,在2014年12月教育部组织了第一届中国大学智库,以后学术研究抱团取暖似乎成为趋势。
单独进行研究的大学教师很难再有枯坐书斋独自研究的环境了,无论是评职称的学术要求,还是工资待遇的生存需求,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的生活,都要求教师们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而在知识膨胀的时代,个人很难再掌握所有门类的知识,随着人们对外部环境的认识,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多,知识分子的合作越来越成为必要。如果因为缺乏合作而没有成果,那苦日子可就难熬了。
但是如何合作却成为了一个问题。有不少智库属于从上到下的行政力量的驱动,有的智库是志同道合的理想驱动,有点智库是经济利益的驱动……行政力量的驱动大都缺乏学术氛围,内部利益纠葛不断,理想驱动大都缺乏经济支撑,利益驱动大都缺乏学术操守,正如会上讨论的那样,智库本身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却还出主意给别人解决问题。
不过至少目前看来,物质基础相对稳定的大学教师为了学术理想走在一起的智库才会更能体现智库的价值。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们抱团取暖应对未来快节奏的学术研究。同样也需把滞后的大学教师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这个问题给解决掉,释放高知们的智力红利。
(作者系“红笔”特约评论员)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