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杨宏斌 > 正文

杨宏斌:不妨多点“捡漏”

时间:2017-01-23 浏览量: 作者:杨宏斌

最近,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美术学院摄影专业教师方肃教授带研究生赴新疆摄影创作谈交流活动,在他的报告中,他提到一个有趣的词:“捡漏”,我深表赞同。方教授说,当看到成百上千的摄影人列着长队架着三角架成规模地拍摄喀纳斯湖日出时,他已然失去创作的冲动。因为,湖还是那个湖,画面还是那个被成百上千的广角、中焦和长焦镜头切割的画面。罢了,索性“捡漏”去!
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捡漏”一词表示检修房顶漏雨的地方;百度百科介绍,“捡漏”是古玩界行话,形象体现在“捡”上,因为“捡漏”是可遇不可求的行为。“捡”寓意难寻难得,也是文化人自我调侃的形象化呈现。
领悟方教授的“捡漏”,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靠谱。旅行摄影中,我们常常把镜头对准宏大的场景、瑰丽的色彩、壮观的景象和庄重盛大的仪式等等,以期留下终生难忘的影像。是到此一摄也罢,即兴创作也罢,还是乱拍一气也罢,总之,这个日出一定要拍,那个夕阳一定要拍,还有表演一定要拍……否则,白来一趟不值。而这些,都与“捡漏”没有丝毫关系。
“捡漏”是个背离中国大众式摄影理念的活,说白一点就是不走“复制”景色这条阳光路,而是独辟蹊径、避其锋芒、寻己特色“捡漏”去。不管是从功与名的角度,还是单从摄影创作角度讲,“捡漏”意味着在一个不熟悉的地方与自己扛上了,不仅冒与摄影艺术博弈的风险,还可能一无所获,收获甚微。
我认为,“捡漏”是一种淡泊隽永的摄影观,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丰盈悠远,也有一种“路到穷尽时,方知落叶少”慎终追远,还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执著怀远。
摄影创作是主观的,但摄影对象是客观的。“捡漏”可以训练摄影人的观察力和深度融入当地解析图片的能力,这就需要摄影人具备扎实的人文、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积累,需要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需要汇世间万物于我心的天人合一观,需要运用摄影人的背景知识和人性价值判断,合理运用“捡漏”途中的各种元素,在组合、取舍中发现生活中的幽默、趣味、优雅、快乐、矛盾和解决,完成一次灵魂的洗礼、精神的追溯,从而认识自己。
这方面,一位做了四十年的家庭保姆、美国摄影师薇薇安·迈尔做到了。她利用工作之余,做了自己一辈子想做的事,以“捡漏”的心态“扫街”,拍摄了15万张照片,反映了美国社会的爱与孤独及人间冷暖,让人感动无法释怀。
就摄影创作而言,与其说“捡漏”是一种被忽视的感动,还不如说是运用心灵和现实逻辑上的不对称或不对等,形成精神上的纠结,追随我心!
 (作者系“红笔”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