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杨宏斌 > 正文

杨宏斌:创作何须去远方

时间:2017-01-17 浏览量: 作者:

圈内有些摄友,经常晒其在国内外旅行时拍摄的风光人文图片。刚看时,觉得很新奇,强烈的异域风情、旖旎风光和丰富色彩给人赏心悦目,再配有其自驾及拍摄时工作照片,获得众摄友点赞无数,立马觉得摄影师这一职业高大威武起来。其实,这只是我圈内摄友当今摄影活动中的一种流行状态。
    套用一句广告词:“我们能走多远,作品就能走多远”。近年来,“有点钱、有点闲、去远方”似乎成为少数成功摄影师的标志,好的作品永远在远方似乎成为不少摄影师拿大奖的金科玉律,似乎只有走得远,作品才能走上国际、国内大赛和大展的大舞台。毕竟,在各类大型赛展中,以题材的新奇性或唯一性取胜,众人也似乎无什么臧否之词。
    摄影师走出去,勤奋创作,才能拍到鲜活的作品,是创作优秀作品的基础。正所谓,好作品永远在路上。这一方面,著名摄影家解海龙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从1990年初开始,他用了10年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走了中国26个省的128个县,接触了100多个学校的上万名孩子,拍摄了上万张照片。最终,成就“希望工程”。
反观现当今的摄影风气,似乎也与“去远方”、“在路上”有关,但实质是有些变了味。这类现象大致有三种,一是随大流、走捷径,少数摄友喜欢抱着“大师”大腿走,希望在创作中有“大师”随时指点一二,以冀在最短时间里拍出大片;二是急功近利,希望通过到人迹罕至处或还未被摄影人“玩坏”的地方拍摄到不同凡响的照片,再通过打比赛出名;三是图热闹,走哪拍哪,玩的就是一个乐,东奔西走终只为微信圈朋友圈点赞多。
有时,还真为这类摄友叫屈,去远方拍片不易呵,起五更、冒寒暑、饿肚子,为创出一张好作品全身心付出。不可否认,美的创作需要劳动艰辛的付出,个别摄友虽然走四方,但常年驻守一地的较多,最终拍摄到很棒的片子,在大赛或大展中展示实力,力拔头筹。很可惜的是,大部分摄影师走得很远,创作很勤奋,花费也不菲,可能也会有几张只爪鸿影的作品,但最终还是很难留下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
    对于创作而言,摄影师首先要认识自己,如擅长什么题材,熟悉什么行业,拍摄什么主题,喜欢哪些影像表达方式?等等。这就说明,摄影师对自己准确定位与否,是决定自己作品走得远和近的前提。
其次,摄影师要倡导“十步之内必有佳作”的创作理念,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自己熟悉的生活中发掘有意义的题材,要关注时代,关注自己生活的土地,对足下的土地饱含激情与理性的思考,要在长时间用心感悟之后,对题材进行有序规划和拍摄。只有沉潜下来拍摄,心灵的想像会为影像装上翅膀,留下思想的痕迹。
最后,摄影师可娴熟运用相机,结合高科技高技术手段,细化摄影项目,以系列与组合的方式拍摄,形成富有地方和个人特色的影像,再通过作品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实现影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移,让影像落地成为本土化影像标本,成为具有唯一性、传承性和地域性的作品。
十年、二十年、四十年过去后,这样的影像恐怕才是真正的影像,不仅具有时间的重量,更有历史的厚度,其意义大矣。我相信,随着中国的日趋繁荣和强大,国内外关注并研究一方地域会成为热门,而经过时间沉淀的影像会成为摄影师一生的骄傲。
    创作何须去远方?固守自己的乡土,立足身边的故事,有太多题材需要摄影师记录和创作,您做好准备么?
(作者系“红笔”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