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拂堤杨柳醉春烟”的莺飞草长季节,笔者在武汉东湖边、植物园和城市周边湿地,常常见到一批“60后”“70后”的老年摄友用三角架架着专业相机和长长的镜头打鸟、摄湖或拍花卉。看着老年摄友写在脸上的快乐,笔者不禁为老年摄友的虔心和执著所感动,更为老年摄友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人生境界而叫好。
近年来,随着国家富强、百姓富康和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摄友晚年生活更加个性化,他们抱着追求艺术、健身、交友和分享等良好愿望,纷纷加入到老年大学,或各类摄影学习班、创作班和提高班,学习摄影和创作。以至于我们经常可见,一群老年摄友肩扛专业相机开展集体摄影创作活动,成为城市或知名景点的一大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知道是指导老师的误导还是摄影消费投资盲目,越来越多的老年摄友手中的相机机身越来越贵重,镜头越来越繁多,三角架越来越粗重,各类配件也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这些长枪短炮,昂贵是一个方面,几十斤的重量也是让人无法承受,尤其是对于老年摄友而言,长期超常规的载荷可能带来身体和创作上的更多“麻烦”。老年人玩专业相机,除了给摄影器材市场带来利好消息外,并无益于摄影创作。一味追求昂贵而沉重的摄影器材,不仅让创作和健身走入误区,更难以拍摄出真正高质量的图片。
众所周知,摄影器材等装备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艺术创作的终极完胜目标,而优质的摄影器材让我们有了比别人更大的优势和实力,实现创作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人生经验丰富的智者,老年摄友更应该知道,摄影器材的优劣并不是决定好照片的唯一标准,只有实现人与相机的最佳匹配,实现人与软件的有机结合,才能构起建完整意义上的摄影创作。应该说,决定图片优劣的是人,而不是相机。当然,我们也不否定相机对于最佳图片的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鞋子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当前,摄影创作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针对风光、纪实、人像、花鸟、新闻等不同题材,并非只有专业相机是唯一选项。摄影作为老年生活的一部分,只要结合独到的理性思考,发挥过去工作的专业优势、人生阅历和自身消费实际,一般的相机、卡片机或手机就完全可以满足,不仅可以“摄乐”,更易拍出大片。如当前手机摄影大行其道,其像素画质一般而言,也不输于专业相机,尤其是在硬件、功能、APP软件使用及后期处理和传播等方面,手机性能比专业相机有着更大的优势。56岁的台湾著名摄影师林添福,奔走于海峡两岸,用手机拍摄少数民族影像,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影像,也实现了他“记录正在消失的东西”的使命担当。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老年摄友对于摄影的敬业、专业和专注让人感动,如果轻车简从、随意而行、率性而摄,如果学会让APP等软件为摄影创作如虎添翼,如果戒除摄影器材攀比之风,让摄影回到快乐之源,岂不更好?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