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杜剑彬 > 正文

杜剑彬:红色文化教育形似更要神似

时间:2018-10-31 浏览量: 作者:杜剑彬

  红色文化教育所依托的红色文化资源,源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革命战争,历经战火和时间的考验,在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党努力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淬炼成的独特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曾对维护政权稳定,团结民众,凝聚力量产生了积极影响,发挥了重大作用。

  如今,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独特力量,在各地政府的深度挖掘和精心打造的基础上,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各种红色文化教育搭上“红色旅游”的快车,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盛行。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本意是利用“红色文化”引领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用忠诚奉献、勇敢担当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然而,不难发现,在“纷繁异常”的红色文化教育中也存有一些瑕疵,一些地方政府为催生当地旅游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时只求形似而忽视神似,这就不得不让人担忧。

  当前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基本形式无外乎看看电影、听听报告;逛逛陵园,游游旧址;访访人物,进进课堂;唱唱红歌,跳跳红舞等,形式上看似热热闹闹,然而效果却并非令人满意。这些年,各界借助红色资源开展红色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红色文化教育的初衷却是相距甚远。

  红色文化教育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当代文化对接,既保留传统,又与时俱进,用创新性文化丰富和延展红色文化内涵,才能博得民众的认同,焕发时代的生命力。文化作为一种工具受外界因素冲击的可能性极大,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初衷,也不能支离他的含义,更不能因为某种目的而断章取义,让民众在红色文化的碎片中,获取某种片面的精神自足。改革开放四十年,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管理体制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西方一些文化现象也渗入国内,影响了许多人的观念。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就是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科学的、系统的授导中国文化理念,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抵制西方文化的侵蚀,让民众深知“我是谁,从哪来,往哪去”,在迷失中找准自己的精神家园。

  红色文化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拓创新性的红色文化教育路径,贴近民众生活,满足精神追求。反观当前实际情况,一些庸俗恶搞红色文化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红色旅游基地,为了吸引游客眼球,谋取经济利益,编排一些低级庸俗的节目,恶搞红色文化。还有一些小学,让学生戴上八角帽,身穿红军服,手持红缨枪,参加升旗仪式,或是在校门口站岗执勤。红色歌曲也成了当下广场舞的标配,一群大爷大妈在大庭广众之下随意扭动。这些都不是红色文化的曾经,也不是红色文化教育的正确选择。红色文化教育必须是系统性的开拓创新,有关部门和机构要从终极教育目的、到具体教育目标、教育路径、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等加以研究指导,不能放任逐流,否则,红色文化教育必将沦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拉动经济的工具。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发展的根脉。红色文化教育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奉献作为,心存敬畏方得始终。

  (红笔: 杜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