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杜剑彬 > 正文

杜剑彬:创建文明城市要有“找茬”之勇

时间:2017-08-09 浏览量: 作者:杜剑彬

  “找茬”泛指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爱吹毛求疵,不满足于现状的行为。笔者认为,“找茬”也可以是个褒义词,创建文明城市也要有“找茬”之勇气。

  “找茬”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面镜子。“找茬”如同一面镜子,可以清晰地检查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为使城市品牌立得稳,树得牢,就得学会“找茬”。古语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个问题不加约束,就可能无限发展扩大。反之,通过找茬,亡羊补牢,各项工作也会变得越来越顺利。在创文过程中,每一位市民都应做好互控,对标对表,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将“找茬”的勇气贯穿创文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做到现场“诊断”、现场整改,举一反三、不留遗漏。同时,管理者也应择时择机完善和调整好有效机制,凭借合理的激励手段,让创文参与者敢于给自己的工作“找茬”,这样才能有效推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找茬”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盏明灯。当前,全国许多城市正积极创建文明城市,任务繁重而艰巨。尤其时值酷暑,长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号角,以伏虎之勇赛马之势冲刺,做到工作不放松,人心不懈怠,更需要“众人拾柴”、“众人划桨”态势。“找茬”可以加强创文工作者的交流,在发现问题中凝聚人心,同舟共济。创建过程中,管理者应以问题为导向,找准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的平衡点,营造“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兴”的氛围,让全民明白“找茬”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为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市民文明素养和市民自身与家人的幸福感。

  “找茬”是创建文明城市的一剂良方。在城市建设中,很多不合理也不科学的规划和建设隐藏在习以为常中和视而不见中,作为城市管理者,在工作中总会出现一些疏漏和盲点,发扬“找茬”的精神,促使创建工作者“为自己把好脉、给自己看好病”。同时,动员全民参与,协同作战,将那些隐藏的“茬”挑出来,各个击破,惟其如此,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群众幸福指数、社会和谐状况、城市文明程度才会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才会越来越幸福。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幸福工程,关乎每一个市民的责任和使命、荣耀和自豪,如今,在压力面前就就要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气神,鼓足敢于“找茬”的勇气,去夺取创建工作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