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一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经典深入人心的暖流,在全国各地频频涌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人们可以暂时忘却工作的烦恼,抛开都市的喧嚣,穿越时空,与古人来一次心灵的约会,接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读诗赏诗俨然成为人们调剂生活的绝佳精神伴侣。
既然是伴侣,情感的共鸣是少不了的。正如古人所言:“孕育文明,珍惜血脉,千秋画卷水为魂;声声流韵,行行缀锦,意切情真诗者魂。”在诗歌里,诗人“借景抒情”也好,“托物言志”也罢,都是想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的心灵激动起来,或感到快乐,或感到悲伤,这才能将情感化作一团火焰,点燃读者的理想,激励读者为之奋勇前行。
无情无义不成诗。无论是在冰冷悲凉的境地,还是身处血雨腥风的年代,诗人总愿意和正义与希望站在一起,用崇高的理想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发出呐喊,呼唤人们投身到改造世界、改变环境的过程中。诗歌与情感相融,才让冰冷的文字有了温度,才赋予了诗歌生命的灵魂。充满正能量的诗句,引导人要懂得感恩,要学会忠孝、仁义及爱国。
歌咏志诗言情,诗歌的定律早已走出教科书的范畴,深入到平民百姓之中,成为百姓追求理想、抒发情感的载体。人们目睹了时代的变迁,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分享了发展经济带给的红利,面对充满朝气的中国和诗意般的生活,诗歌无疑是表达对这个时代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对党的热爱,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强音。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词热的回归,不仅仅是诗词能够打动人们的心,更重要的是诗歌带给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生活品味的提升,反映了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急切期待接受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熏陶,再一次佐证了人们对当下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珍视。
诗歌发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诗人是时代的骄子,也是时代的歌者,是源源不断为人民大众提供精神食粮的开拓者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拓荒者。国际诗歌日,笔者重提让古代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话题,就是要让中国诗词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杜剑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