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杜剑彬 > 正文

杜剑彬:要让农民在文化活动中唱主角

时间:2017-01-10 浏览量: 作者:

    转眼间春节就要到了。如何度过一个快乐、祥和、安定的佳节,让农民兄弟有充分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摆在政府眼前的一件头等大事。按照以往惯例,政府出面组织“文化下乡”,将城里的文化形式送到田间炕头,然则此举往往事与愿违,仍然抵挡不住“麻将”等赌博之风的袭扰。农民腰包鼓起来之后就会有更多的文化需求,只有真正了解农民的这种需求,让他们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唱主角,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
    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就是一部劳动创造的历史,其中农民理所当然地是这部历史的主要创造者。农民的文化需求有许多是和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有的文化活动常常和红白喜事结合在一起,谁家有事所有乡邻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民间的说唱、戏曲,祭祀、拜堂,乡俗、民风在这一天齐聚一堂,相互斗趣,发挥得淋漓尽致。此刻,主人家收获了面子,乡邻也得到了身心的愉悦和教育,他们一直在以农村特有的方式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
    农村日渐复苏的寺庙、祠堂文化也比较深入人心。农民在祭祀过程中,拈香烧纸祭祀祖宗,其实这并不是简单一句“迷信”活动所能概括的,实则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修家谱、拜家庙、敬祖宗实质上是在教导人们不忘来路,传承优良家风,这些活动植根于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对于农民精神世界的构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提倡“移风易俗”的同时并不应该想当然地、自以为是地去“改造”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结合这些农民能够接受的路径和样式,来帮助他们传承家风,弘扬现代文明新风尚。
    农民最了解自己想看什么、愿意看什么。让农民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给予农民以创造文化产品的空间,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揽。农民文化活动的贫瘠化、空洞化的背后恰恰是由于其原生态的文化样式价值被质疑,其原有的精神文化活动被抑制所致。政府应当主动适应时代特点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为继承和弘扬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戏曲、杂技、戏法、花灯、龙舟、舞龙舞狮等民俗艺术提供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农民兄弟喜闻乐见的精神大餐。
    (作者系“红笔”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