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程振伟 > 正文

程振伟:取名字焦虑的背后是文化去中心化

时间:2017-01-21 浏览量: 作者:

  最近,一份名为《2016大数据“看”中国父母最爱给宝宝取什么名》的报告,引起热议。根据这份报告,2016年男宝宝热名榜前三名是浩然、子轩、皓轩;女宝宝热名榜前三为梓萱、梓涵、诗涵。令人惊异的是,“梓”字竟同时占据了“2016最热男女宝宝首字TOP10”的第一名。

  俗话说,赐子千金,不如赐子一技;赐子一技,不如赐子好名。中国人历来有重视取名的传统。在对外部世界不甚了解的农业社会,名字一度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甚至上升到“命如其名”的高度。古人特别看重姓名,把它看作与国家建立某种联系、实现家族传承的重要载体。一些知识分子对自身名字不满意,但“囿于受之父母”,于是给自己起“字”,单独寄托个人抱负和专有情怀。

  名字与文化关联很强。在文化较为单一、整合能力强的时期,给子女取名字并非难事。解放后,社会主流文化高度统一,家国情怀整合国民思想。中、华、国、建、民、文、红、梅、军、东、斌、兵、伟等词成为姓名中的高频词。此时,重名现象极为严重,用现在人的眼光看来“很土”,但大家不在意,因为与主流价值观重合性越高,“越是感到自豪”。事实上,彼时给子女取名字也很容易,因为不怕重名、不求个性。

  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私人财产观念日益凸显,外来文化持续涌入,国人开始更多追求个性,不再视姓名为“个人与国家民族建立某种关联的桥梁”,而且对子女的期望开始落地,无非是“健康快乐”之类,并无多少家国厚望。从此以后,姓名内涵开始变得多元,90后的姓名,也开始接近西方人的取名意旨,更多是用于与别人进行识别 ,或者是彰显个性。事实上,取名字方式的变化,更多反映了主流文化对个体影响的衰弱,个体不再期望通过取名字实现与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的依附。

  如今家长钟爱“晨曦”“若熙”“梓彤”“欣悦”“芷晴”“俊熙”“皓轩”“昊然”“沐阳”等姓名,老是在梓、萱、轩、浩、涵等字上打转,说明在脱出主流文化圈定后取名字的困难加大。越是多元化、越是想凸显个性,又怕人觉得与传统重叠的“军、斌、强、伟”太土,而且传统国学知识匮乏,最终取名字倒成了苦差事,只能在网络小说、热门影视剧主人公姓名上打转。

  “遍地梓萱”的背后,是取名字越来越困难的焦虑,其背后是文化去中心化后的无所适从。国人几千年取名字围绕家国情怀打转,突然要凸显个性,又不想与宏大叙事的“强”“斌”“伟”等词重合,沦落到千篇一律更加缺乏个性的梓萱、梓涵、诗涵扎堆,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