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专栏作者 > 苗纯娇 > 正文

小苗姐:上大学究竟“学什么”

时间:2016-10-18 浏览量: 作者:苗纯娇

 
开学了,校园里人多了许多,连校门口的马路、水果摊都热闹起来。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走着、笑着、谈论着,一派喜气洋洋。回想起自己上大学时的情景,我突然很想知道这些青春正好的孩子们是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期待等待开学的。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能够考上大学,那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如果哪一家能出个大学生,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家祖坟上冒青烟了,甚至有嫉妒者会去人家坟地里割一把草、挖一锹土,以期破坏人家能飞出金凤凰的好风水。当然这些做法都是闲扯淡,徒做无用之功。
及至我上大学的时候,能考上大学似乎已经不是太难的事情,但还是很为整个家族长脸的。十几年过去了,在全国大学生普及率非常高的当下,天之骄子走下神坛,上大学似乎不再是那么一件值得大肆宣传、光宗耀祖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仍然背负着一个家庭的希望。家人们希望大学生能学到知识、有一技之长,从而在社会上很好地立足。当然,还有少数的大学生是没有压力的,家长有能力在他毕业时给他谋一份好差事,或者干脆“啃老”,所以他的任务就是混个毕业证。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不管你是带着压力上大学还是抱着“混”的态度上大学,有没有人认真想过,上大学究竟“学什么”?
 
学习知识 总是第一位的
学习是学生的第一要务。学习专业知识、人文知识、交往知识、学习能力等,都是学习的内容。
背负家庭、就业压力的同学往往学习刻苦,积极应对考试,努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等,这种状态是对的,但又不完全对。我见过太多在校成绩优秀但组织协调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在就业时遭遇挫折的例子,直到这些挫折把他成绩之外的素质打磨好了,他的进步才会是飞速的。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大的自我学习能力,这些才是他在学校应当努力学习得到的。
那些抱着“混个毕业证”的心态来上大学的同学究竟能不能“混到毕业证”?关键要看“混”的层次。那些整日不去上课,出入于宿舍与网吧之间,一学期六门课恨不得挂五门的同学,想拿毕业证?好吧,只能想想;而那些“混”大学,但依然会按时上课,专业学得不精通,但也要学一点基础,其余时间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同学,一般都能拿到毕业证,或许还能找到不错的工作;还有一种“混”,是睡觉睡到昏天黑地的“混”,是终日与无知为伍的“混”,上课睡,下课睡,一到晚上对着手机、电脑倍儿精神的同学,也有可能拿到毕业证,但这类同学一般很难找到饭碗,即使是家长帮忙安排好的,也干不长。
看看!“混”也是分档次的,为什么第二种“混”还不错呢?是因为他虽然没有学到多少专业知识,但却学习了其他方面的知识,提升了他的综合素质。要知道,这个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但请记住!又懒又没有能力的,哪里都不需要。
 
提升素质 培养综合素养
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一种说法叫“读书无用论”,认为打工比大学生薪酬还要高,上大学没有什么用处,白白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我想说,大学给你提供的人文环境、精神家园,是在社会的任何地方都提供不了的。
不要听信所谓“所学专业知识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都用不上”之类的鬼话,没有什么知识是专为你上岗私人订制的。大学里的学习,除了知识之外,更多的是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信息时代,知识的变更日新月异,没有谁能学了一项知识、技能便永远不用再更新。所以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社会的首要条件。大学期间,随着空闲时间增加,除了课堂的时间之外,更多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因此,只要你愿意,这种自我学习的能力会日积月累,无声无息地增强。
也许有人说,“素养”这种东西,到社会上也一样会慢慢养成,其实非也!人的素养包括外在气质、道德品质、应变能力、情绪管理等等,这些素养的提升并非朝夕之间,离不开老师的言传身教、榜样的鼓舞和感召。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除了专门学习外,更多的是环境的影响,身边人的潜移默化。在大学,你的身边全是高素质的人群,那么你的行为习惯也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从而变成道德修养高的人。
在大学,你可能会加入学生会、团委等组织,还有各类兴趣爱好的协会,将会不为任何功利、真心真意地努力,为之付出,同时,在这个工作的过程中,你的礼仪礼节、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这才是该有的青春时光,而不是一群工作中认识的所谓好姐妹聚在一起聊好吃的、聊好穿的、聊化妆打扮等事情,更不是一帮“新生代农民工”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聚在一起喝酒、赌博、吹牛,然后还认为这就是全部的人生。
所以,千万不要听那些所谓的“过来人”说:“大学,就是‘混’的,什么都学不到。”那些力推“大学无用论”的人往往都没有上过大学;那些认为“大学什么都学不到”的人往往自己都不知道大学究竟学什么。就拿我们计算机专业来说,有人毕业就可以做编程、做程序,实习期工资就有7000左右。有的人毕业了只能在小公司做文员,打打杂、跑跑路,仅能满足温饱。甚至还有的人,在学校懒散成习,工作后只能一次又一次被公司炒掉。差距在哪里?入校时无论高考分数如何,大家进了同一所学校,同一个专业,就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的,三年时间,差距如此之大,是真的好好上大学了吗?
 
收获独立 无论是生活还是思想
在大学,我们离开家独自生活,要锻炼的是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接人待物的人际协调能力。或许你在进入大学以前从未住过集体宿舍、不懂得与人相处之道,或许你常年在父母身边都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主子”般的生活,或许你在以考大学为人生目标的前十几年从未想过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那么,在你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这些事情都要靠你独立去完成。
衣服脏了自己洗,床铺乱了自己整理,这些都是小事,最主要的,是如何与从五湖四海走到同一间宿舍、同一个班级的同学和睦、和谐、欢乐的相处。这是你第一次独自面对有人与你生活习惯不同、第一次面对有人与你价值观念不同的境况:你要睡了他还在看书,你要起床了他还在睡觉,你希望安静他却在热情地吵闹。于是,有时候要委屈自己,有时候要说服别人,这都是考验智商、检验情商的活儿。当你们6个、或者8个在一起能好好相处、如兄如弟时,你已然能在各种集体关系中游刃有余。
在大学,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重要。否则,你将会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庸人。我们中国的孩子往往有一种能力特别缺失,就是“不会选择”,也可以说,因为从小到大诸事都由父母做主,便渐渐丧失了选择的能力。开学初转专业,在有转专业要求的学生中,竟然80%以上的理由都是父母要求如何如何,更有甚者还收到了父母的威胁如若不转便不许读书或者断了生活费等等。不禁感觉有些悲哀,一个大学生,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不要说这个孩子“多么听话、多么乖巧”,从人的成长角度来说,这是思想上的“依赖症”。
所以,在大学,尤其是面对几乎所有事情都要自己独立选择的的时候,会不会选择,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尤为重要。
大学究竟学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
关键在于经历了三年或者四年大学生活之后,当你回想过往,你能自信地说一句“我有收获,我无愧于当初那颗满怀希冀的心。”这就足够了。
(作者系计算机科学系辅导员)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