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省政法系统优秀创新成果推荐评选活动结果正式揭晓,由湖北省法学会、宜都市委政法委申报的《党建引领强双基 深度融合推三治》成果被评选为“新时代湖北政法工作优秀创新成果”。这既是对宜都基层社会治理成效的高度肯定,也充分凸显了新时代湖北政法工作的蓬勃生机和旺盛生命力。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2019年以来,宜都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巧用“双基强化、三治融合”的“金钥匙”,成功解锁基层社会治理的“幸福密码”,让“干部干、群众看”变为“一起干、齐点赞”,形成共建共治共享、“三治”充分融合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从被表彰为全省首批“平安湖北建设示范市”,到入选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中国县级市基本现代化指数第64位、“2022中国高质量推进基本现代化典型城市”,沉甸甸的荣誉背后,饱含着宜都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艰辛付出和使命担当,凝聚着奋笔书写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这既是新时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缩影,同时也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满期待。
坚持自治为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民主化。自治是基层民众通过协商民主和自律实现自我管理的一种方式。想要更好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就必须让人民群众永远“站C位”“唱主角”,才能真正实现“党组织核心作用更加突出、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居民更加和谐”的工作目标。譬如宜都市陆城尾笔村将文明诚信融入村规民约,把家庭文明诚信档案变为共同遵守村规民约的有效载体;秭归县深化“幸福村落”建设,创新打造“村落夜话”,坚持“六民”工作法,让村民议事协商成为常态;长阳县通过湾子会、屋场会、火垄会、坨坨会、板凳会,让人人想说话、敢说话、说得上话……如今的宜昌,从城市到农村,从街道到乡镇,从社区到村庄,从小区楼道到村民小组,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与此同时,各级社会组织力量充分参与其中,譬如西陵区组建446个“小区党建主导型小区业委会”,选优配强小区“大支部”第一书记和党支部书记,全覆盖组建“四长两队”,建成小区党群连心站299个,推动业委会组建率达96.5%,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帮助社区在基层治理中实现有效突破。人心齐,泰山移。如今的宜昌,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发,一幅幅“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美好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坚持法治为纲,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新形势下,基层治理不能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行动上的口号,更要成为入脑入心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强创新、重实践,在建强用好各类载体平台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看待法治领域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四级综治(网格)中心规范化建设,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化解在县内、重大风险控制在市域”。另一方面,要让法治理念在城乡基层落地生根,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着力将“法律明白人”打造成群众身边的法律政策宣传员、法治信息收集员、法律服务引导员、矛盾纠纷调解员,让群众时时刻刻做到遵法、学法、懂法、用法,从而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德治为魂,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人文化。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早在2300多年前,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就提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可见“德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德治强调以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为原则,充分发挥道德教化“柔性约束力”功能,进而净化社会风气、引领良好风尚。要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定期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乡贤”等评选活动,积极发动各类群团组织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努力形成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而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解、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既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基层组织能力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要不断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有效融合,充分发挥自治管理、法治约束、德治引领的作用,以“三治融合”之笔奋力绘就新时代“基层治理”蓝图。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李文俊 (宜昌宜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