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评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权威评论 > 正文

【学思践悟】坚持绿色低碳优先 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8-17 浏览量: 作者:周明华、胡继亮

湖北省社科联中国调查课题组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推动全省社科工作者深入基层,聚焦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领域和环节开展调研,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省社科联组织的“2022年社科专家市县行”第七场调研在丹江口市展开。此次调研以“丹江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为主题,来自省社科联、华中师范大学、汉江师范学院、十堰市委政研室、十堰市社科联等1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调研组深入丹江口市一线,为坚持绿色低碳优先、引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湖北省丹江口市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丰富高质量发展和高标准生态保护之间的创新实践,尽快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发挥绿色金融、生态资源、生态优势在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拓展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林权等市场化交易手段和路径。

统筹两大关系

发展和保护两手抓

推动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立足产业基础,用好水资源,保护水生态,做足“水文章”,发展“水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商贸服务业绿色升级,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培育一批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举办消费促进活动,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直播带货、夜经济等消费新业态;推进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大农业深度融合,提高发展效能。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围绕有机、绿色、优质等核心要素,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加快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

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对标流域安全底线要求,秉持绿色低碳优先发展理念。在发展绿色低碳新型产业的同时,改造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抓好丹江口库区库滨带去污治理,大力修复入库河流的生态环境;全域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农村生产和生活强度,尤其是库区上游地区;严格库区综合执法,不折不扣落实“河湖林长制”和“十年禁渔令”;加快推进实施库区船舶“油改电”、垃圾焚烧发电等绿色环保项目。积极探索碳汇、碳交易、绿色信贷、绿色银行等创新实践,以及“两山”实践转化路径。狠抓空气污染治理,补齐环境综合质量短板。

抓住三个关键

坚持同步协调推进

高速度推进新型工业化。优化工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重点建设水都工业园、六里坪与十堰经开区合作共建的新经济产业园。科学规划设计,将水都工业园打造成绿色低碳循环工业园区。园区产业要形成一主三副,即以水资源利用产业为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三大产业为副。

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契机,落实农村转移人口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农村农业人口就地市民化。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为出发点,强化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功能完善的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要素向县城聚集。建设“水清、岸绿、城美”的景观走廊,巩固提升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凸显“水都”特色。

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结合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重点实施“五改两提升”工程,推进建设若干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提档升级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争取四大支持

构筑发展保障体系

争取战略城市定位。擦亮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名片,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上争取对丹江口市战略资源城市定位的支持,尤其是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受益地区对丹江口市的帮扶。

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加大对丹江口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水源区生态补偿核算办法,探索设立水资源使用税制。

争取地区对口协作。用好用足丹江口库区对口协作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的“东西协作”项目。加大干部人才交流合作,采取互派挂职形式,加大对丹江口紧缺人才的交流合作力度;把握好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和城市,瞄准数字产业、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产业精准招商;吸引发达地区游客前来旅游,促进文旅农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推介丹江口优质农产品并销往北部受水地区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

争取移民后续帮扶。把移民就业创业服务摆在首要位置,加大对移民劳动的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收入。加强安置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提升基础教育、养老托幼、医疗卫健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做好基层综合社会治理,增强移民幸福感、获得感。

突出五项任务

畅通高质量发展路径

推进产业链提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入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对接十堰市产业链创新链,快速将工业经济倍增至千亿级规模。聚焦水经济为主的主导产业,重点跟踪引进全国知名品牌饮料或啤酒项目。打造新材料、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百亿级产业板块。

聚焦重点项目招商。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按照重点打造的主导产业“招大引强”。积极谋划实施十大招商项目、十大工业技改项目等。紧盯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培育并支持龙头企业继续追加投资,提高产能,增强发展后劲。

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聚力高效做成一件事,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事联办、一窗通办、跨域通办”。开展“清文件、减审批、降收费”行动,增强企业获得感。提升发展“硬环境”,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十淅高速建成通车见效。推进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和丹江国投集团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探索“两山”转化平台体系建设,增强发展“承载力”。

强化要素保障抓落地。狠抓要素供给,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强力推进土地、资金、人力资源等要素优先向优质项目倾斜。强化资金保障,通过贴息贷款、政采贷融资等政策,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强化用地保障,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大对重点项目供地保障力度。全面推进新增工业用地项目“拿地即开工”,对于重点项目用地办理“五证同发”手续。强化人才保障,促进大学生留丹创业。

建立完善机制抓落实。实施市领导领衔抓项目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表率引领作用。优化会商协商机制,定期召开专题协调会,着重解决项目审批、落地、建设及投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专题研究招商引资项目引进、落地和推进。科学有效运用考核指挥棒,将重大项目纳入各镇及相关部门效能考核,定期通报项目日常推进效能的考核情况。

(执笔人:周明华,汉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胡继亮,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