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华文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文艺创作同人民的血脉联系,人民滋养文艺,文艺反哺人民,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立场。
文艺创作的根本立场是为了人民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奋斗的根本宗旨。党领导的文艺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目标和追求。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秉承文艺为人民的根本立场,百年来涌现出无数优秀文艺作品和优秀文艺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来自人民,文艺创作中要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向,为了人民、书写人民、讴歌人民,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期待与要求。只有把人民放在创作的最高位置,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人民史诗。
文艺创作的源泉是人民火热生活
人民不仅创造了伟大历史,也创造了伟大时代。任何门类的优秀文艺作品,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都有生活的基础和原型,而社会生活的主体就是人民。在创作中,文艺工作者要深刻理解“人民是文艺之母”的核心要义,必须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来到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了解人民群众的工作、劳动、生活状况,感知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倾听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人民群众的一切,都是文艺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文艺工作者只有把人民群众装在心里,对人民群众抱以深厚的感情,才能创作出有高度、暖人心、接地气的作品。
文艺创作的内容是讲好人民故事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讲好人民的故事,是文艺创作的应有之义。解放前,广大人民群众义无反顾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参与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书写了热血澎湃的奋斗篇章。文艺创作呈现时代变迁,就是要展现人民的故事。当前的文艺创作,就是要书写人民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各个领域的故事,把人民干事创业的劲头和豪气,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把人民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彰显出来;把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的故事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拍出来、传开来。
文艺创作的关键是塑造人民形象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写照,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特征。人民是生活的主角,同样也是文艺作品的主角。文艺作品不仅要讲好人民故事,还要塑造唱得响、记得住的人民形象。文艺工作者要把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要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人民形象和英雄形象,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当前的文艺创作,就是要塑造生动鲜活的人民形象。“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不能用”,划出了文艺工作者对待人民该有的底线。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文艺工作者须墨藏血肉、字含筋骨,谨防“假大空”的形象出现。
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满足人民需求
人民对有思想能量、有文化内涵、有审美价值的精品力作充满期待,这也应成为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方向和追求。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生活,文艺工作者必须守正创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滋养,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只要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必定能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恢弘气象,从文艺高原走向文艺高峰。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