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着力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这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厘定了发展定位和建设进路。
立足理论研究,打造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高地。学科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没有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指导思想。作为意识形态,它具有鲜明的党性,研究要有政治意识;作为科学理论,它是开放的体系。研究要有理论洞见、世界眼光、现实关照、问题意识,不做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绕圈子式研究。要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要关注国内外重要思想理论动态,为党治国理政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重视教学研究尤其是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改变重学术研究、轻教法研究,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的错误认识。
强化主业意识,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紧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这个主业,切实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一是抓教材。课本是学生直接的学习对象,是承载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的媒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以马工程教材为基础,依据“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要求,及时修订、随时充实,让最新理论成果第一时间“三进”。二是抓教师。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要培养具有“六要”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情怀的人讲情怀,师生协同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学校也要重视教师职业发展,切实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地位、降低压力。三是抓教法。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问题链式教学、分众式教学,建设智慧课堂,不断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打造思政“金课”。
担当时代使命,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阵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是老学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战场也不仅是象牙塔。走出书斋,让理论说服群众、掌握群众是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的要求。组织教师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开展生动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在宣传教育设计上,“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让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要充分利用各级党报党刊党台党网等主渠道、主阵地,参与构建理论传播矩阵,积极发声,推动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式的理论传播。教师作为理论工作者必须增强宣传本领,以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平台新形式,让真理的“香”味氤氲网络空间,要把理论研究与理论传播结合起来,在研究和传播的统一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
力行根本任务,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基地。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更承担着培养较高质量的思想政治专门人才的重任。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培养原则,把提升政治素养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情怀。坚持走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路子,夯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核心素质。坚持立足本单位实际情况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本科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制定多层次联动的选拔、培养机制,整体规划培养目标,构建衔接有序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把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能力、指导经验和培养条件作为选聘标准,深化导师选拔管理体制改革。以破“五唯”为契机,转变导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把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作为对导师评价的最高标准,回归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育人本位。(中国教育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