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评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权威评论 > 正文

艾四林: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时间:2021-07-16 浏览量: 作者:艾四林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是百年前建党先驱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建党先驱们在反复比较中的共同选择。自建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在百年间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纵览历史,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基础上的。正是凭着“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信念,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以他们的慷慨赴死唤起无数后来人,我们党不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10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带领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了我们的前行之路。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100年来,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在为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到惊天动地的伟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一生的学术创新和精神品格进行高度概括,他强调:“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斗争性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树立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党性和人民性是高度一致的。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党忠诚与不负人民高度统一,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正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前进。

(作者:艾四林,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来源:《光明日报》2021年7月9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