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评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权威评论 > 正文

中国文明网:高校思政工作应紧跟时代脚步

时间:2016-12-23 浏览量: 作者:王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各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12月7日《人民日报》)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高校被奉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圣地”,高等教育的优劣与成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各地高校牢记党的宗旨,紧抓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为祖国、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实用人才。可以说,加强高校思想建设,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也是时代交付的光荣使命,没有“暂停服务”,只有长期进行时,我们当以时不我待、追赶跨越的拼搏精神,把这项工作做得更细更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突出党性原则。一直以来,“立德树人”是教育服务为民的根本定位。然而,“立德树人”与党性教育又密不可分,对于高校而言,本以培养社会栋梁为己任,更应突出党性原则的主体地位。大学生毕业即步入社会,将直接参与现代化建设,那么,从高等学府走出来的学生,如若素质不高、党性不强、思想不纯,又如何能承接社会重托、背负人民希望?况且,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大学毕业生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也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助推其获得优质资源的内生动力。据统计,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党员总数已达200多万,着实让人欣慰,这让我们看到了青年的未来、高校的未来、祖国的未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强化诚信主题。众所周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诚信之基。只不过,在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也将面临诚信危机渗透大学生群体的风险,诸如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拖欠助学贷款等不良信用记录时有发生。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大学生走出校门,将面临社会百态的考验,他们能否顺利过关,还得取决于诚信教育之功。因此,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将诚信教育纳入学生、老师、学校的目标管理范畴,是做好高校思想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具体说来,强化诚信主题教育,关键在于完善诚信档案,建立一套完成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动监督、约束、激励、惩罚等制度刚性落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遵从现实思维。青年一代,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不轻,若不具备现实思维的能力,对个人、对社会都将有害无益。然而,所谓“欲速则不达”,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又不能片面追求瞬时之功,否则就会陷入理想主义。比如,面临就业压力时,要引导他们养成不急不躁、不等不靠的好习惯,即便在接受挫折之后,也要通过反醒自励,然后尝试改变,最终才能沉着应对现实矛盾、成功化解危机,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面临情感问题时,则要引导他们端正心态、开放胸怀,因为只有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生,才能懂得收受与拒绝,让内心沐浴阳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回顾过去,成绩固然可喜,展望未来,却又深感任重道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展示我党生命力,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对人的意识形态教育都是永恒的主题。此时,学校加倍努力、社会也应腾出“空间”,我们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不仅要创新方式,还应持之以恒,唯有负重前行,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