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评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权威评论 > 正文

何世平:为建设“五个十堰”点赞

时间:2016-01-05 浏览量: 作者:何世平

    站在十堰发展的历史关口,开启转型跨越的壮丽征程。新年伊始,市委召开市委四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大力建设生态十堰、人文十堰、创新十堰、开放十堰、幸福十堰。这“五个十堰”,落实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握了“三维纲要”,贯彻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绘就了“区域性中心城市”宏伟图景,顺应了全市人民共同意愿。“五个十堰”的新鲜出炉,抢抓了新机遇,担当了新使命,拓展了新空间,厚植了新优势,增进了新福祉。

    建设“生态十堰”,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让青山常在、碧水长流、蓝天永驻,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和生态市。这是十堰永续发展的根基,是十堰特有的比较优势,是十堰彰显的核心竞争力。“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共同打造自己美好的家园,确保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安全,为全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建设“人文十堰”,就是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大力弘扬十堰独特的地域文化,不断深化以“十星党组织”、“十星党员”、“十星文明户”为抓手和以“人立言、家立规、族立训、村立约”为载体的群众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十堰发展的灵魂,是十堰转型跨越的精神高地,是十堰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软实力。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小康”,更重要的是“精神小康”。我们要实施“精神绿化”,通过党员修党性、干部修政德、群众修美德、社会修新风,提升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准,营造政治上和社会上的绿水青山,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文化支撑和道德维系。

    建设“创新十堰”,就是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依靠科技、知识、人才、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十堰转型跨越,努力建成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这是十堰过去发展的短板,是十堰当今发展的亟需,是十堰未来发展的方向。“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今时代,移动互联、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形成了新的技术范式。能否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实现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关键在创新。我们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扎扎实实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模式、机制体制、对外开放、企业培育、产业升级、城市管理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社会,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建设“开放十堰”,就是要坚持开放、包容、共赢的理念,不断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努力建成内陆开放型城市。这是十堰发展的先导,是十堰辐射带动周边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十堰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没有开放,就不会有进步。”国内外期待听到十堰声音、看到十堰亮点,用上十堰产品。十堰也期待更多的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科学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的进入和融入。我们既要向世界敞开怀抱,也要主动走向世界;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既要引资引技,也要引才引智。通过敢开放、善开放、真开放、先开放、全开放,造就大气度、大胸襟、大眼界、大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层次、更高境界上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两个走在前列”贡献力量。

    建设“幸福十堰”,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城乡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这是十堰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十堰转型跨越的价值追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老百姓生活得好不好,是衡量我们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标尺。”我们要从发展理念上进行更精准的校正,让利民改革抵达每个人的身边,让社会福利的阳光普照大地,多办富民、乐业、宜居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大事,多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疑难问题,以“看得见的方式”让人民享有,以真金白银式的实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

    擘画蓝图已经绘就,冲锋号角已经吹响。“五个十堰”的美好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成为“五个十堰”的点赞者、传播者、建设者、贡献者、共享者!

    (特约撰稿人 何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