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第三届湖北省“最美社科人”的入选名单,武汉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在列。李建中教授以中国文化与文论研究凝聚中国智慧,阐发中国方案,“参古定法,望今制奇”,如将文化之种埋入深沃土壤,沐光浴雨,耕耘不息。
“最美社科人”,“美”在寻根之心。五千年来,中华文脉浩浩汤汤,儒家尚礼,道家无为,法家论理,墨家兼爱,一山更胜一山高。倘若根脉不在,何谈发展,毋论创新。新的时代已经来临,岁月朝前,烟尘向后,当后殖民主义的“强制阐释”与专业主义“端性思维”盘桓不去,先驱者如何破局?当囊括古今中外的视野、兼和道器知行的范式已经齐备,求知者如何自渡?李建中教授给出的答案,是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用中国思维解决中国问题,用中国智慧浇灌中国土地。在他的视野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薪火赓续绵延,照耀世界学术之林。
“最美社科人”,“美”在育人之志。自国家提出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而始,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学子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成为新时代教师的时代使命。在李建中教授着力推动的武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科经典使智慧融入言行,自然科学精粹使理性浸润身心,中国精神教育则使流徙的思绪回归,使疲惫的心灵找到荫蔽。“路漫漫其修远兮”,通识教育正在给予青年学子“上下求索”的勇气。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最美社科人”。自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传承几经风雨,在西方思潮的猛烈冲击之下,部分社科研究面临着沦为“十字路口”的风险——西方语境、西方范式与西方路径喧嚣不止,尽管“十字路口”川流不息,却鲜少有人驻足,为之付出中国化本土化的思考。这不仅是对学术创新性的损伤,也是对中华文化自主性的忽视。当李建中教授以数年如一日的坚毅和勤奋点亮书斋的灯火,背后千千万万社科研究者的身影跃然眼前:冯友兰凝聚哲思,熔铸“新儒”;金岳霖学贯古今,博取众长;季羡林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费孝通扎根乡土,丈量山河……当千帆过尽、硕果在兹,他们的突出功绩与高尚精神将成为时代的强音,在岁月的长廊中久久回响。
“最美社科人”,“美”在当下,更“美”在来日。站在时代的标杆下、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更应展望未来:在如今自由包容的时代氛围里,无数的新鲜血液将涌入社科的海域,期待着踏浪扬帆,勇立潮头。社科人之“美”不仅源于自身,更源于政府、高校、社会的鼎力支持,改良培养体系、破除学科偏见、着眼人才建设、完善评价机制……只有多方同心,举措落地,才能使社科人的“美”被看见、被珍视,为中国智慧注入源源不断的社科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周呈思、王若冰(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