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评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权威评论 > 正文

【最美社科人⑪】东湖评论:力拓马哲疆界 破解生态命题

时间:2023-12-02 浏览量: 作者: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王雨辰教授荣获湖北省第三届“最美社科人”殊荣。他投身哲学研究四十余年,不仅成为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领路人”,而且先后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和湖北省“先进工作者”。从王雨辰教授的为人、为师、为学中,我们可以捕捉到“最美社科人”的可贵品质和卓越风采。

“最美社科人”,美在潜心问学,勇攀学术高峰。北宋大家张载寄语读书人应当“为往圣继绝学”,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使命;朱熹有云“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新时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先贤的治学理念为指引,以学术创新为志业,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的百花齐放。虽然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勉工作导致王雨辰教授身体曾严重透支、不幸中风,但他以超人的毅力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并且坚守初心、笔耕不辍,再创学术创作的又一高峰。一方面在理论争鸣中力拓马哲疆界,深耕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不仅率先提出“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史研究”等新的研究论域,而且带领所在学院成为国内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四大重镇之一。另一方面在中西融通中破解生态命题,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放眼全球、立足本土”,既要不断向外延伸,把握不断涌现的新思潮;更要回归中国语境、向内深耕。王雨辰教授坚守这一学术信念,通过系统追踪比较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深绿”和“浅绿”等生态思潮的生态文明观,提出应当借鉴其合理成分,并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中挖掘新的理论资源,构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既能捍卫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又强调尊崇自然、追求绿色发展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

“最美社科人”,美在观照现实,回应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疏解时代症结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所在,王雨辰教授以做一名服务国家需要,追求真善美统一的“有机知识分子”为己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立场,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价值归宿定位为服务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中国现代化实践。他积极建构中国形态的生态文明理论,以超越生态文明建设的西方话语霸权,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并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努力:一是带领团队发挥智识优势,先后完成国家社科重大课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生态哲学阐释与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与生态文明基本理论问题”等课题,并出版了《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近10部相关著作。二是解读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受湖北省委宣传部委托,担任“生态文明系列”通俗读物主编。三是建言献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研究报告”,与湖北省水利厅、湖北省环保厅、长江水利委员会等部门展开积极合作。

“最美社科人”,美在启迪后学,育人润物无声。“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一位优秀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科研为本,以育人为根”:既要青灯独守、故卷常翻,勇于创新出真知;又要引导学生、金针度人,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使命。王雨辰教授主张知识传授与人格教育并举,为学生的学术研究和成长成才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为学”方面,他时常提醒学生要葆有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在其严谨热忱的治学精神感召下,不少学生都将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理论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他指导的论文获评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在“为人”方面,注重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情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意识,引导学生做“知行合一”和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

王雨辰教授深耕学术谱新章、观照现实解难题、言传身教树典范,为推进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高质量发展巨轮出海,唯思想永葆掌舵之力,在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以“最美社科人”为榜样旗帜,以思想把握时代之变、回应时代之问,从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立德树人等不同面向发力,自觉承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历史重任,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荆楚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孙珮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