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评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权威评论 > 正文

铸就车城风骨 滋养文化血脉 ——专家学者为十堰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品牌塑造“把脉”献策

时间:2025-08-12 浏览量: 作者:

论道以明志,聚智而兴邦。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与发展愿景,常于思想的碰撞中愈发清晰。

8月9日,十堰“历史文化活化工程”丛书发布会暨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品牌研讨会在汉江师范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的课题踊跃建言。记者特将相关观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文字由记者张婧谭祥军实习生杨雨晗整理 图片由记者张建波提供)

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

湖北省社科联主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凌云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城市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必须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切实做好城市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在城市更新中,文脉赓续应成为推进城市更新的重要内涵。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研究、传播和转化城市精神,应立足于以下几点:第一,立足人民立场;第二,聚焦高品质生活——中国式现代化要满足人民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其品质内涵需明确界定;第三,紧扣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一靠科技,二靠人才。

十堰的移民精神、奉献精神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需站在更高层次看待城市文化,不能仅将其视为单一的精神理念与形象符号。基于以上认识,城市精神与城市形象需体现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实现城市精神、地域精神与民族精神的高度融合。

将“三脉”融入城市形象宣传

武汉大学中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吴传清

当前中国人口规模下,多座城市的城镇化进程已推进至60%以上,城市发展进入全新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精神与形象塑造的研究亟待深化,建议遵循“与时俱进、传承创新、阐释传播”的原则推进。

就十堰的城市形象打造而言,建议融合“三脉”:文脉、地脉、产业脉。文脉方面,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太极武当是重要载体;地脉指自然环境和资源禀赋,类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依托硒矿资源发展硒农业、硒工业、硒服务业的模式;产业脉则需紧扣实际经济活动,十堰需明确产业特质,如商用车产业等特色标签。

贵州茅台镇的案例值得借鉴。它以“中国酒都”为明确定位,在7.5公里范围内聚集3000多家酿酒企业,仅茅台集团2013年营业收入就突破1600亿元,正是依托酒业实现特色发展。十堰在经济建设中,也应像茅台镇聚焦酒业那样,突出商用车等产业优势,将“三脉”深度融入城市形象宣传。

此外,城市形象塑造还需结合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应纳入十堰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元素进行系统阐释。

城市口号需精炼易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俊

我主要从城市口号的设计思路与传播理念两方面来分享一些想法。

城市口号与城市精神不同,前者需贴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性,更加精炼、易于传播。当前,城市口号设计大致有四种方式:一是直接进行符号呈现,如“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二是引发直接联想,如“好客山东”“老家河南”;三是赋予额外意义,如“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四是借助谐音,如山西“尽善尽美”(利用“晋”的谐音)。对十堰来说,可融入南水北调、武当山、东风汽车等核心元素,例如“南水东风,情怀十堰,先(仙)来武当”就是一个初步的构想。

在传播理念上,需把握6个要点:视听化思维,聚焦单一主题制作系列短视频,比如展现三线建设的怀旧场景与现实面貌的碰撞;提炼化思维,精准抓取城市特色,避免内容面面俱到;叙事化思维,将高潮内容前置,用前3-5秒留住观众;宣传推广思维,内容与传播推广同步进行,实现渗透式传播;极致化思维,挖掘武当山、丹江口水库等资源的独特性,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国际化思维,借助中短视频等形式打破传播壁垒,向海外传递十堰魅力。

突出产业标识符号记忆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姚伟钧

十堰的文化资源可梳理为人类起源、道教圣地、非遗形态及生态保护这一脉络,兼具学术性与旅游价值,需通过文化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保护和发展。

武当太极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精神意蕴。太极不仅是十堰的标志性符号,更是中华文明和谐共生智慧的生动体现。当地文化的精髓就蕴含在“太极”二字中,它既是武当山与武当建筑的和谐统一,是拳法与哲理的融合,也是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十堰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传奇与当代实践。这里既有感人故事所彰显的奉献精神,也有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创新举措;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文化交流、交汇、融合的重要区域,极具包容性。

城市精神表述的特色价值体现在四个统一:历史与未来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地方与世界的统一、理念与行动的统一。

十堰城市的价值在于,它既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文化基因,也是当代实践中生长起来的活态图景。若要对其进行优化,建议增强地标的识别度。我个人认为“太极武当·车城十堰”这一提法可供参考,一能突出产业标识——十堰是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二可强化符号记忆,车城是十堰在全国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塑城市精神促发展跃升

汉江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肖德

赋能区域发展,需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和时代要求,精心塑造城市精神。

十堰不仅是建成支点蓝图中的西北增长极,更是连接武汉都市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关键节点。西十高铁开通在即,十堰将迎来动能转化的关键机遇。因此,提炼城市精神不仅是一项文化工程,更是服务全省支点建设、激发节点辐射效应的聚火工程。

从三线建设的艰苦创业到汽车城建设的澎湃豪情,从南水北调移民的无私奉献、企业转型的坚定担当,到生态守护的执着坚守与文旅创新的蓬勃锐气,这些历程中都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塑造城市品牌,需依托武当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设施、汽车工业遗产等载体进行具象化表达,增强公众认知与认同,为要素汇聚和辐射效应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要将红色基因、三线建设精神与移民情怀融入老工业基地转型与水源区绿色崛起的实践中。同时,梳理四大文脉:百万年人类史的坚韧基因,3000年区域史孕育的武当太极哲理与汉江开放气质,近代红色历史与三线建设锻造的奋斗精神,新时代生态惠民与新能源商用车突破实践彰显的创新活力。从这些文脉中提炼城市精神,并创新传播载体,使其深入人心。

城市精神需要大众认同

汉江师范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 吴红斌

城市精神提炼应坚持源于历史,根植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既要体现山的品格、水的担当、车的基因,又要彰显拓的艰难、创的活力、和的境界,需通过市民讨论、专家论证、政府决策形成共识,最终达成政府认可、群众认同、社会认知的效果,真正承载起城市的集体人格与共同理想。

提炼并具象化表达城市精神,其目的并非仅仅形成一句口号,更在于深刻理解、精准提炼并有效传播十堰的灵魂与特质,进而引领城市未来发展。在国家区域发展与文明复兴战略的背景下,城市功能已突破传统经济单元和人口集聚地的范畴,成为承载文化精神、历史记忆、国家战略的空间载体。因此,十堰城市精神的提炼与表达,应融入武当文化、汉水文化、汽车文化等文化内涵,根植于三线精神、移民精神、志愿服务精神等宝贵品质,在十堰这片土地上实现汇聚整合和创新发展。

关于十堰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可涵盖古人类源头、商用车之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大山里的深圳”等多元维度;也可将“太极武当、上善十堰”作为具象化文旅品牌,体现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的城市形象;还可探索通过城市景观、文化活动、人物故事等多种载体生动呈现,确保城市精神有效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城乡空间及大中小学人才培养全过程。

具象表达城市形象品牌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副主任 黄永昌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形象品牌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建与表达涉及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维度,是城市内在特质与外在感知的统一体,直接影响着城市的政治地位、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文化教育水平。

我们的研究课题以“太极武当,上善十堰”的城市形象品牌为核心,探讨其建构策略与符号化表达路径。“太极武当”根植于武当山道教文化,融合太极哲学与张三丰武学传承,其蕴含的“阴阳和合”“天人合一”理念,与水源地保护、绿色发展路径深度契合,成为贯穿城市脉络的文化标识。“上善十堰”则源于汉水文化与老子“上善若水”思想,从“居善地”“心善渊”等维度,彰显十堰宜居环境、奉献精神与治理智慧。在具象表达方面,视觉符号可构建“武当青”“丹江蓝”体系;行为符号通过举行太极大会、开展移民纪念仪式等活动强化记忆;语言符号则着力打造“问道武当山”等传播口号。在塑造路径上,需锚定精神内核,将文化融入城市空间,以文旅、康养、生态产业为抓手,让“太极”成为城市的文化基因、“上善”成为城市的精神底色,从而塑造兼具历史底蕴、生态魅力与时代活力的城市形象。

以精神文明引领城市现代化

汉江师范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教授 何道明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彰显“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 我们研究的“城市精神提炼及具象化表达”课题,涵盖4个方面内容:城市精神的理论内涵、历史特质的演进过程、理念表达的传承以及功能实现的实践路径。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气质与价值认同,其核心功能包括价值导向、赋能发展、凝聚认同、辐射文明,同时也包含城市精神提炼的原则和方法。

十堰城市精神演进分三个阶段:初创期以三线建设中的工业拓荒、移民群体的包容共生、市场领域的创新探索为核心;探索期通过地市合并实现多元文化融合与文化自觉转型;拓展期以生态优先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凝练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内涵。在精神赋能实践方面,具体体现为:融入区域发展战略以构建协同机制,赋能产业升级以激发创新活力,塑造城市品牌以提升影响力。

十堰模式形成了“国家战略—文化引领—实践养成”的发展路径,将精神资源转化为凝聚力、发展驱动力以及品牌辐射力等。未来,我们将深化文明品牌建设,探索精神文明赋能城市现代化的路径,为城市发展贡献十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