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威评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权威评论 > 正文

【重庆日报】持续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时间:2025-10-20 浏览量: 作者:万琳 秦在东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实践路径。当前,面对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农民思想观念多元分化的新态势,唯有以《条例》为总抓手,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靶心,才能不断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图景筑牢思想根基、凝聚奋进力量。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一是突出政治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专题党课、主题党日活动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村入户,打通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夯实组织基础。实施“头雁领航”工程,从返乡创业青年、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中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群众信赖的带头人队伍。优化组织设置,在村民小组、合作社、网格单元建立党小组,推动党的组织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深化。三是强化党员管理。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注重从产业工人、青年农民、乡村教师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创新“党员积分制”等管理模式,推动党员在政策宣讲、产业发展、乡村治理中亮身份、作表率。

深化理论武装凝聚思想共识。立足农村实际开展理论宣传普及,组织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党的“三农”方针政策,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一是内容上精准滴灌。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钱袋子”“菜篮子”“油瓶子”等问题,将中央一号文件中的“三农”政策,转化为乡村振兴怎么干、惠农补贴有哪些、土地流转怎么办等具象化措施。二是形式上守正创新。既要传承炕头讲、院坝谈、板凳会等好传统,又要善用短视频、直播、大数据等新技术,用数字化赋能智慧思政,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三是主体上群众参与。选树返乡创业青年、种植大户等身边先进典型,用他们的奋斗故事激励群众,开展农民夜校、技能比武等,将政策法规、电商运营等培训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让农民长本领、强信念。

坚持民本导向办好惠民实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起来,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解决“三农”实际困难,推动解决农民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安居乐业。一是深入调研察民情。通过驻村蹲点、民情恳谈会、村民议事厅等机制,常态化收集群众诉求,找准农民群众的需求点。二是聚焦产业促增收。把思想政治工作嵌入产业发展全链条,在特色种植养殖培训中融入科技兴农、绿色发展理念,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挖掘红色资源、非遗价值,让游客在体验中受教育,让农民在经营中强认同,实现产业收益与价值引领双提升。三是办好实事暖民心。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实施精准化、常态化服务工程,推动政策红利精准落地。通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农民群众在教育公平中感受希望、在病有所医中体会保障、在老有所养中获得安心,以民生实事的温度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塑造文明乡风涵养淳朴民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巩固拓展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一是强化思想道德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推动好家风进家庭、进学堂,让孝老爱亲、邻里互助成为农村新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二是丰富文化供给。推进智慧乡村建设,建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等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开展文化下乡、民俗文化节等文艺活动,培育本土农民文艺队伍,让农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熏陶,满足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深化移风易俗。开展“文明新风进万家”宣传,推广集体婚礼、鲜花祭扫等文明形式,将制度刚性和宣传柔性相结合,共倡移风易俗,共树文明乡风。

融入乡村治理提升善治水平。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和融入乡村治理各方面全过程。在基层党组织坚强领导下,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发挥村规民约、基层协商民主、村民自我管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一是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规范议事决策机制,使农民在自我管理中认同治理目标。二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做到矛盾调解先了解群众诉求的思想症结,用案例宣传政策,通过情感疏导化解对立情绪,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三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创新基层治理载体。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干部干、群众看”为“群众议、大家干”,推动农民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强化乡村自治功能,实现村级事务决策更接地气、落实更有效率,全面激发基层自治活力。

(作者分别系西华师范大学研工部部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