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技博弈日益激烈,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已成为制约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面对外部技术封锁与产业链断供风险,唯有打造一支支能打硬仗、敢闯“无人区”的科技“尖刀”,才能杀出重围、赢得未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湖北作为中部创新高地的“支点”,正以“尖刀”般的锐气与韧性,在光通信、芯片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连续突破,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强劲动能。
什么是“尖刀”?它不是泛泛而谈的科研投入,也不是简单的技术改良,而是聚焦“卡脖子”难题、集中优势力量实现从0到1突破的战略突击队。这支队伍目标明确、行动果断、攻坚精准,像一把利刃直插技术壁垒的心脏。党和国家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列入“十五五”时期战略任务,吹响了新征程上科技创新的冲锋号。湖北的实践证明,“尖刀”精神不仅仅是中国人冲破封锁的锋利武器,更是勇闯“无人区”,技术“捅破天”并遥遥领先的制胜神器。
在武汉光谷,长飞光纤的成长历程就是一部“尖刀”突围史。20世纪90年代,我国光纤生产几乎完全依赖进口,核心技术掌握在欧美日企业手中。长飞公司从引进消化起步,但并未止步于此。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他们组建专项攻关团队,十年磨一剑,最终实现预制棒、光纤、光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如今,长飞不仅是全球最大的光纤预制棒供应商之一,更在全球率先实现PCVD工艺规模化应用,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这把“尖刀”,刺穿的是长达三十年的技术铁幕。
同样在光谷,华工科技旗下的华工激光打破国外在高端激光设备上的垄断,研制出国内首台紫外激光晶圆切割机,填补空白。这类设备是半导体封装的关键环节,过去全部依赖进口,价格高昂且交货周期长。华工科技组建“尖刀班”,联合高校院所协同攻关,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样机研发并实现量产,良品率达99.9%以上,成功替代进口产品。这不仅降低了国产芯片制造成本,更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链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尖刀”之所以锋利,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在于机制创新。湖北近年来大力推进“揭榜挂帅”制度,政府出题、企业应战、成果共享,极大激发了创新主体活力。例如,在存储芯片领域,长江存储的崛起堪称奇迹。面对国际巨头构筑的专利高墙和技术封锁,长江存储以“三维闪存”为突破口,大胆采用Xtacking架构创新,仅用五年时间就实现从32层到232层NAND闪存的跨越式发展,部分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奋战,更是湖北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创新生态的胜利。
“尖刀”精神,也是一种战略定力。科技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领域,更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十年如一日深耕高分卫星影像处理技术,最终实现全链路自主解译系统,使我国在地理空间信息领域摆脱对国外软件的依赖;华中科技大学团队攻克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技术,为下一代光子芯片制造提供新路径。这些“隐形冠军”,虽不常出现在 headlines 中,却是国家科技大厦最坚实的基石。
让我们为这些“尖刀”鼓掌,更应当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政策向“尖刀”倾斜,资源向“尖刀”汇聚,社会为“尖刀”喝彩。打造更多“尖刀”,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优化创新环境,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让更多“专精特新”企业成长为细分领域的“小巨人”。通过改革科研评价体系,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让科学家敢于挑战前沿。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创新者有回报、有尊严。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万箭齐发、百舸争流的创新局面,让“中国号”这艘巨轮早日驶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谁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谁掌握了最尖端的生产工具,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高铁奔腾到5G引领,从真正的“中国芯”到人形机器的广泛应用,中国每一次重大飞跃,都伴随着艰苦卓绝的技术突围。湖北的实践给予世人重大启示:冲破封锁不能等靠要,必须依靠拼和创。每一家勇于攻关的企业,每一位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但他们手中的工具,正在雕刻中国的未来。
今天,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千千万万支“尖刀”队伍挺身而出。冲破封锁之路注定艰险,只要我们握紧“尖刀”,勇毅前行,就没有攻不下的山头,就没有跨不过的鸿沟。中国的科技未来不在别处,就在这一把把锋利的“尖刀”之上。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文江(湖北省社科联“文安平”团队成员、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