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远,阻不断求知之路;淳朴民风,孕育出“学霸”之乡。11月20日,一场以“乡风文明润教育、教育反哺促振兴”为主题的调研座谈活动在郧西县景阳乡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汉江师范学院等高校的社科专家团队深入景阳乡尚坪村、陈家庄村及泥沟初级中学,实地探访被誉为“学霸村”的小泥沟区域,系统梳理其乡风文明与教育成果良性互动的内在逻辑。
“小泥沟”蝶变“学霸村”,“教育花”在这里精彩绽放,为啥?因为这里的村风底蕴,重教的“风”拂过心田;因为这里的精神血脉,多方共育的“泉”滋润成长。
尊师重教的“乡风”,吹醒心底的向学之志。小泥沟的“风”,是刻在骨子里的对知识与师者的敬重。 “过年可以不请干部,但不能不请老师”,朴素的表达里藏着把教师捧在手心的虔诚;“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的共识,让求学之路从未因家境而中断;老一辈人“连一张写字的纸都舍不得糟蹋”,对文化的珍视,早已融入日常的肌理。这种乡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当孩子亲眼看见父辈为老师端上热饭、乡邻为困难学子凑齐学费,当“读书改变命运”的故事在家庭、街巷、田埂上被反复讲述,敬畏知识、崇尚学习便成了成长底色。小泥沟的孩子在这样的“风”里,从小就懂得,书本里有远方,老师是引路人。这份根植于乡风的向学之志,让“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成为“学霸村”最坚实的基石。
多方共育的“甘泉”,滋润教育的成长沃土。教育花的绽放,既需“风”的吹拂,更需“泉”的浇灌。小泥沟的“泉”,是政府、社会、乡贤共同汇聚的育人暖流。当地坚持办好“小而美、小而优”的乡村学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质量的教育;1200余万元的奖学助学金,为优秀者喝彩、为困难者托底;景阳籍企业家功成名就后反哺桑梓,设立基金、树立榜样,让“走出大山不忘本”成为学子的自觉。这些“甘泉”滋养出独特的成长生态:寒门学子挑灯夜读时,有乡邻悄悄送来温暖;家庭无力供学时,有村集体牵头相助;名校学子返乡时,会走进课堂分享经验。从“家庭倾力支持”到“社会守望相助”,从“政府搭建平台”到“乡贤反哺桑梓”,形成了“好乡风育出好人才,好人才反哺好乡村”的良性循环。正是这样的合力,让小泥沟的教育之路越走越宽——这里走出了郧西县第一个北大生,六年诞生三个“清北生”,武大、华科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成了家家户户最骄傲的“画”。
“泥沟密码”的启示,教育振兴需要“风”“泉”共生。小泥沟的故事藏着乡村教育振兴的密码。调研专家提炼的“两个情怀”“三个精神”“四个文化”,道出了其核心逻辑,教育不是孤立的学校行为,而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共同编织的生态网络。尊师重教的“乡风”是无形的精神纽带,多方共育的“甘泉”是有形的支撑体系,二者交织,才能让教育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培厚本地的育人土壤——让尊重老师成为村落的“规矩”,让支持读书成为集体的“共识”,让成功学子成为鲜活的“教材”。当乡风文明与教育发展形成正向循环,当“走出大山”与“回报大山”同样被推崇,乡村教育就有了持续生长的力量,乡村振兴就走上了良性循环。
一个地方,教育之花瑰丽绽放,是因为有优质的教育种子;一群人,飞出诸多“金凤凰”,是因为有良好的精神传承。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座潜能宝库,关键是之类的“风”和“泉”,能否唤醒、培育。“小泥沟”的“风”与“泉”告诉我们:教育的振兴,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而是藏在日常的点滴里,是一顿请老师的年饭,是一笔凑齐的学费,是一句“好好读书”的叮嘱。愿这样的“风”吹遍更多乡村,这样的“泉”滋润更多心田,让教育之花在乡韵中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