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教程>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评论教程 > 正文

【红笔观察】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时间:2023-05-23 浏览量: 作者:乐兵

“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协同发力、精准施策、久久为功,需要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主动作为。”5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上海市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回信,对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为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深入推进,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了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平均覆盖率达到82.5%。公众对生活垃圾分类观念、参与、感受等方面正在出现积极变化。给自己一个环保习惯,给垃圾一个利用空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

垃圾分类旨在节约资源、变废为宝,不能只注重形式,甚至“为分类而分类”。面对推广垃圾分类过程中群众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配合,相关工作人员要在工作方法上动脑筋。例如,在北京昌平,智能生活垃圾分类驿站投入使用,既方便了群众,也提高了垃圾分类管理精细化水平;在浙江杭州,当地为居民开设垃圾分类专属智能账户,以积分制助力垃圾分类。另外,还要在工作态度上下功夫。不能只堵不疏、以罚代管,而要看到知识普及的重要,理解居民生活的惯性,多一分耐心、多一些引导,帮助群众逐步实现“要我分类”到“我要分类”的转变……垃圾分类需要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创新机制,就能通过有效的督促引导,让广大城乡居民认识到实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低碳生活、绿色生活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垃圾分类处理是一项技术活儿,没有做好“绣花”功夫的韧劲,就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仍处于快速提升阶段,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将快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逐步纳入城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使得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有较大增长,原有收运设施已无法满足需要,资源化利用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上持续发力,把工作做细做实;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要坚持系统观念,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还需打通后续收运、利用、处理等各个环节;要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等等,各方携手在垃圾分类下足功夫,从而推动垃圾分类行稳致远地走向未来。

推动垃圾分类投放仅仅是第一步,还需打通后续收运、利用、处理等各个环节对于垃圾分类。客观来说,一些城市分类运输设施配备不足,存在垃圾“先分后混”的问题。这从侧面说明:分类只是垃圾处理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前端环节,外运不及时、处理能力不足等其他环节的问题都将制约着垃圾分类的效果。《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补短板强弱项实施方案》,要求具备条件的地级以上城市在2023年基本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正是为了在垃圾处理全链条上有机衔接、补齐短板。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源头治理”。从个人响应“光盘行动”,到相关企业减少提供一次性用品,再到相关部门制定包装材料的绿色标准。无论是垃圾分类还是垃圾减量,都需要人们形成绿色生活理念、养成绿色生活习惯,以实际行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红笔:乐兵)